為健康,做加法。
提到動脈硬化,多數人會認為這是一種老年病,但一組資料可能會改變很多人的這一觀點。有統計資料顯示,在40~54歲的健康中年人群中,61.8%的人有明顯的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隨訪3年之後,約40%的人動脈粥樣硬化繼續進展,同時,之前無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31.2%的人,也開始出現病變。
所謂的亞臨床動脈粥樣硬化,指的是存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但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臨床症狀。要警惕的是,這種狀態還不是動脈硬化的開始,動脈硬化是一種緩慢進展的疾病,病程可以長達幾年甚至幾十年,也就是說,很多人在30歲左右,甚至更年輕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動脈硬化。如果不預防、不干預,斑塊會逐漸形成,並會越長越大,造成血管腔的越窄,甚至破裂形成血栓,導致腦卒中、心肌梗死等。所以說,預防動脈硬化的年齡越早越好,對一些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跡象,甚至可以逆轉或消退。如何預防?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危險因素。
“三高”是最危險因素血脂異常
是動脈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特別是其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又被稱為“壞膽固醇”,極容易附著、積存在動脈壁上,從而導致動脈硬化。有研究發現,LDL-C水平每降低1毫摩爾/升,全因病死率下降19%,冠狀動脈事件下降23%,心臟事件下降21%。因此,降低LDL-C是當前最為有效的抑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和進展的手段。
高血壓
血壓如果高了,會長期衝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的損傷,此時的血脂就會“有機可乘”,容易在動脈壁沉積形成斑塊。由於高血壓是一個“沉默病”,特別是發生在中青年人身上,幾乎不會出現頭暈等症狀,非常容易被忽視。
糖尿病
血糖如果升高,會損傷血管內皮細胞,導致血小板聚集,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會出現微血管的併發症。另外,高血糖還會伴有脂質代謝的紊亂,最常見的是甘油三酯的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下降,同樣會誘發動脈硬化。
沒有“三高”,動脈就不會硬化嗎?除了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之外,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同樣可以誘發動脈硬化。
吸菸
吸菸能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濃度,使動脈壁受到損傷的危險性增加,並使本已受到粥樣硬化損害的動脈收縮,導致流向組織的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此外,吸菸增加血液凝固性,增加了發生周圍動脈疾病、冠狀動脈疾病的危險性。戒菸是預防動脈硬化的有效方法。
肥胖
胖人更容易出現動脈硬化,這是因為肥胖者往往伴有胰島素抵抗,從而損傷血管內壁。特別是向心性肥胖者,容易出現內臟脂肪蓄積,更容易出現動脈硬化及糖尿病。
體力活動少
透過對不同職業發病率的回顧性研究表明,與積極活動的職業相比,久坐人員動脈硬化的相對危險增加。經常進行中等強度體育活動者,死亡率比活動少的人降低。
其他因素
高脂、高糖等不良飲食習慣;A型性格;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血尿酸升高;酗酒,以及絕經後的女性,都是動脈硬化的高危因素。
如何發現動脈硬化?如果動脈硬化進展到一定程度,已經對血管造成堵塞,根據不同的發病部位,會出現不同的症狀。如果腦部或頸部的動脈發生了硬化,就會表現為頭暈、眼前發黑、耳鳴,腦袋時不時有昏沉沉的感覺;硬化發生在心臟部位,早期可能沒有表現,後期會使運動負荷受到影響,在活動或鍛鍊後,患者會有胸痛、胸悶等不適症狀,休息後可緩解;如果腿部的動脈硬化,患者會出現間歇性跛行,走一段路後,腿部會出現疼痛、發沉,歇一會兒則症狀減輕,再行走疼痛又會出現。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早期的動脈硬化並沒有特異症狀,此時就需要做相關的檢查。一些普通體檢中的專案,就可以發現一些危險因素,如血脂、血糖、血壓、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等指標的異常情況。超聲是發現動脈硬化的重要方法,比如很多人做頸部超聲發現“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就是動脈硬化的早期表現,增厚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斑塊。此外,心電圖檢查、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檢查,都可以評估血管的狹窄程度。對於有上述危險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檢查,可以早期發現動脈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