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將頭痛分為原發性頭痛、繼發性頭痛,其中原發性頭痛以偏頭痛、緊張性頭痛、叢集性頭痛最常見。我認為頭痛的治療首先必須分辯這三類,病因不同,治療方案有異。
根據患者的臨床症狀來分辨這三類頭痛是可行的。偏頭痛的特點,1、頭痛多為單側,約60%的頭痛發作以單側為主,可左右交替發生,約40%為雙側頭痛。頭痛多位於顳部, 也可位於前額、枕部或枕下部。2、頭痛程度多為中至重度,性質多樣但以搏動性最具特點。3、頭痛常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行走、登樓、咳嗽或打噴嚏等可加重頭痛。4、發作時,常伴有食慾下降,約 2/3的患者伴有噁心,重者嘔吐。發作時對光線、聲音和氣味敏感, 喜歡黑暗、安靜的環境。5、部分患者發作前有先兆症狀,出現完全可逆的局灶性神經系統症狀,主要表現為視覺、體感、言語、運動等的缺損或刺激症狀。
偏頭痛急性期首選非特異性鎮痛藥物(如阿司匹林、撲熱息痛)。偏頭痛治療一定要重視緩解期的預防用藥,緩解期藥物主要包括:β受體阻滯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抗癲癇劑、抗抑鬱劑等。
中醫治療偏頭痛經典處方為散偏湯,由清代醫家陳士鐸所創,組成:川芎一兩,白芍五錢,白芷五分,郁李仁一錢,香附二錢,柴胡一錢,白芥子三錢,甘草一錢。原書載:不論左右頭疼,一劑即止痛,不必多服。我的體會是此方治療偏頭痛急性發作期確有效,故原書載“不必多服”。諸多醫家經驗是川芎劑量要大,30g以上,但也有較多醫家認為川芎大劑量會明顯加重頭痛,頭痛緩解期劑量過大也會誘發頭痛,臨床需注意。
散偏湯用於急性期較為合適,但用於緩解期尚嫌不足。
偏頭痛是一種神經血管性病變,中醫治療要活血、通絡,吳門(吳雄志教授)中醫生理學認為神經病變大抵屬於中醫少陽、厥陰範疇,可從少陽、厥陰論治,要選用入少陽、厥陰經絡且具有抗驚厥藥理作用的中藥,如芍藥、天麻、鉤藤、全蠍、蜈蚣、殭蠶、柴胡、郁李仁、酸棗仁、石菖蒲、遠志等。
此病臨床我常用奔豚湯、芍藥鉤藤木耳湯加減化裁,常用處方為:
川芎10g 葛根40g 白芍15g 當歸12g
天麻20g 鉤藤30g 郁李仁15g 殭蠶15g
全蠍6g(沖服) 白蒺藜40g,
如曾治療區先生,男,54歲,2018年3月19日就診,患者20餘年偏頭痛病史,每週發作2-3次,痛苦不堪,我查其病歷,見長期服用藥物均為芬必得、對乙醯氨基酚等藥物,可見患者一直未正規有效的治療。近3天出現排柏油樣大便,頭暈,冷汗,查血紅蛋白58g/L,考慮消化道大量出血,收住院治療,住院後確診為胃活動性潰瘍伴出血,經處理後出血止,但偏頭痛仍存在,又腰痛放射至下肢,舌淡,苔薄,脈弦。我擬方如下:
川芎10g 白芍40g 葛根40g 黃芩20g
炒白芥子5g 天麻20g 鉤藤30g 白蒺藜40g
全蠍5g 殭蠶10g 蔓荊子20g 炙甘草5g,顆粒劑沖服,患者服藥後1周症狀逐漸緩解,服用一月後患者未在發作頭痛,停藥觀察至今暫未見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