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日常生活中的致癌物,大家首先想到是什麼?
其實,很多致癌物就藏在我們身邊。它可能就在你的廚房、冰箱裡,甚至是零食中,一不小心就會「病從口入」,讓人防不勝防。
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那些隱藏在日常飲食生活中的致癌物。
黃麴黴素
一種有明確致癌作用的物質
1 毫克就可誘發癌症
「黃麴黴毒素」屬於第 1 類致癌物,即「明確」有致癌作用的物質。
它的致癌作用有多強?比讓人秒喪命的氰化鉀毒 10 倍,比砒霜毒 68 倍,致癌能力比苯並芘大4000 倍!
若一次性大量攝入,即可能造成急性中毒引起嚴重的肝損害。
即使只接觸了輕微小劑量,只需 1 毫克,就會大幅度增加肝癌的致癌風險。
1 毫克,什麼概念?1 毛錢硬幣知道嗎?1 毫克就是 1 毛錢硬幣的一千分之一。
哪些食品易「涉黃」?
讓我們無奈的是,黃麴黴毒素就藏在日常飲食中,稍不注意就會中招:
重災區:發黴的大米、玉米、花生
黃麴黴素最喜歡藏在澱粉含量高、又發黴的食物中,大米、花生正合它意,記住:
一顆花生黴變,整包花生都要扔掉;
一粒玉米黴變,整個玉米都要扔掉;
一粒大米黴變,整袋大米都要扔掉。
黃麴黴菌是以孢子形式傳播的,食物極易牽連黴變。建議大家每次少買點,不要囤,以免黴,可防癌。
發苦的堅果花生、瓜子、松仁等果仁輕微變黃甚至發黑、味苦,皺皮變色,看起來有黴變之嫌時,一定要及時吐掉並且漱口。
因為瓜子等堅果的苦味正是來自黴變過程中產生的黃麴黴毒素。
不止堅果,水果蔬菜一旦開始黴變,同樣別猶豫、別心疼,就是一個字——扔。
一旦水果蔬菜中有腐爛,還沒變質腐爛的位置也可能存在大量肉眼看不到的黃麴黴素。黃麴黴素在人體內是可以蓄積的,因此,明顯發黴的食品建議不要食用。
告誡大家一句
雖然「勤儉」是一種美德,但為了省幾個蔬菜的小錢,冒著生病致癌的風險,實在是不值得。
洗不乾淨的筷子筷子本身並無黴,但用的時間久了,筷子縫裡就「藏」了澱粉,一來二去,黃麴黴毒素就黴變了。你以為開水煮一煮就可以殺死筷子上的黃麴黴素?並不能。黃麴黴素在 280℃ 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所以發黴筷子就算用開水煮,也無法殺滅毒素。不如換成鐵筷子,既不容易出裂痕也不會有食物殘渣。平時洗筷子的時候要記得泡一泡,搓一搓,晾一晾。
劣質芝麻醬有些商家為了降低成本,用糠芝麻、癟花生甚至變質的芝麻、花生做原料,而其中變質的花生中就含有黃麴黴毒素。
這種磨成了醬的產品,沒有點超能力還真是無法辨別其質量。吃的又怎能放心呢?
小作坊的自榨油有的花生金玉其表,卻敗絮其中,即使外表看著正常,內裡卻被黃麴黴素佔據。而小作坊的壓榨機工藝簡單,不能對原材料進行精煉。因此,花生中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汙染和黃麴黴毒素殘留問題都很難避免。油,還是得選正規渠道生產、有品質保證的大品牌,這樣才能安心。
久泡的木耳木耳本身是沒有毒素的,但久泡後,可能會變質產生類似的生物毒素,或者滋生細菌和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被汙染的奶或乳製品黃麴黴毒素還可能經飼料進入奶或乳製品(包括乳酪、奶粉等)。如果牛吃了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飼料後,毒素便會存在於乳汁中,進而導致其加工的奶製品中出現黃麴黴毒素汙染的現象。只不過,經過了牛體內的這一道「過濾」工序,它的毒性程度會小一些。
如何「掃黃」才行之有效呢?目前,對於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還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畢竟它實力真的不容小覷:
對紫外線有抵抗力,因此消毒碗櫃敗下陣來;
蒸煮烹飪這些常規殺菌方式也無可奈何,280℃ 以上的高溫才能殺滅。
怎麼辦呢?除了上文提到的一些注意事項, 還有 4 個小方法:
多吃蔬菜
菠菜、西蘭花、捲心菜等青菜中含有豐富的葉綠素和葉綠酸,能有效降低黃麴黴素的毒性,減少人體對黃麴黴素的吸收。
所以,平常多吃青菜,並採用少油快炒的方式進行烹製,能夠降低患癌症的機率。
油熱了先加鹽
久置的植物油可能有少量黃麴黴毒素,因此不建議生吃。炒菜時可先將油加熱到鍋邊冒出微煙,然後加入適量食鹽攪拌 10-20 秒。
這樣做,鹽中的碘化物能去除黃麴黴素的部分毒性,有利於保障身體的健康。
仔細淘米
淘米時,用清水反覆搓洗五、六遍。一直到水變清時再煮飯,可除去 80% 的黃麴黴素。
高溫加熱
蒸煮、爆炒或油炸可減少一部分黃麴黴毒素。用高壓鍋煮米飯,去毒效果比普通鍋煮飯好。
最後,闢個小謠,坊間傳說普洱茶致癌,是因為普洱茶中含有黃麴黴素。這真是茶在杯中泡,謠從天上來。
普洱茶中幾乎不可能出現黃麴黴素,因為它缺少轉化成黃麴黴素的物質條件。所以,大家放心喝茶。
生活中的致癌物,只要小心對待,大多都可避免,也不必過於擔心。
為了家人的安全和健康,
稽核:易佳麗
校對:陶星星
參考文獻:
[1]楊昆.如何避開“黃毒”汙染[J].現代養生,2016(15):23-26.
[2].如何減輕黃麴黴素的危害[J].鄉村科技,2012(02):41.
[3].看見趕緊扔! 它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開水煮不死![J].廣西質量監督導報,2016(11):49-50.
[4]吳堅.常見的致癌殺手,請注意防範[J].江蘇衛生保健,2019(11):20-21.
[5]容小翔.如何去除食物中的黃麴黴毒素[J].健康博覽,199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