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的治療,目前世界上對於康復的標準就是:精神異常症狀消失,病人能長時間保持正常狀態。精神疾病患者,在醫院經過治療,精神異常狀況消失,達到出院標準,出院後還需要在家裡經過一段時間的身體休養和社會適應期,才可以重新走上社會,重新恢復工作。
但是很多病人出院後,因為父母過度溺愛,怕孩子出去被人嘲笑,受人欺負,把孩子關在家裡,不跟外界來往,像老母雞一樣把孩子護在自己羽翼下,孩子失去在社會上鍛鍊的機會,慢慢退化,失去社會生存能力,喪失了走上社會工作的機會。當父母老了無法繼續看護時,只能把孩子送到精神病院來度過餘生。實際上這樣的觀念是可怕的,它會造成精神病人一生的悲劇,精神病人按時服藥、定期複診,是可以正常上班工作,正常生活的。
那麼,精神疾病家庭康復注意事項有哪些呢?
圖源網路
一、培養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精神病不同於軀體疾病,在恢復期不需要充分的體力休養。家屬要多加督促和鼓勵病人適當的活動、做家務,增加病人身體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提高病人的生活獨立性和社交活動能力。
二、培養病人的情感交流能力
恢復期病人常常給人一種表情呆板、反應遲鈍的印象,因此要加強訓練。
提高病人的興趣,充實生活內容,適時、適度地讓病人表達情感,讓病人有意識地在實踐中學習和摸索,這需要家屬耐心的幫助。
三、培養病人的注意力
訓練來延長主動注意的時間。具體的方法是,先從簡單的、病人感興趣的事做起。
如果病人喜歡聽音樂,就安排一個安靜的環境,讓病人全神貫注地聽音樂,並記錄病人集中注意的時間。每天堅持訓練,病人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會逐漸延長。然後再訓練病人集中從事複雜事物(如讀書、寫字等)的時間。
一般來說,如果病人能夠集中從事一件事達一個小時以上,就不會給他的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帶來大的妨礙。重要的是,要持之以恆地鍛鍊。
四、培養病人的的語言表達能力
很多精神病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談。這些病人在病好之後,如果不繼續加以訓練,就會繼續影響病人的社交能力,最終成為病情復發的隱患。訓練語言表達能力,首先是讓病人敢說,其次才是學習怎麼說。
家屬應為病人建立一種寬鬆、平和的氣氛,使病人有隨意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而不至於因為病人的言談不當被中途打斷,或被嘲笑、輕視。對不善言談的病人,家屬要尋找機會,自然地誘導病人開口講話。
五、培養病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精神病人因病與外界隔離的時間較長,因此需要為他提供交往的訓練機會。
1、可以有意安排客人來家裡做客,事先要徵得病人的同意,詢問病人對來訪者的態度,安排好病人將要扮演的角色。要引導和鼓勵病人積極參與,發現病人有言語不當之處,要主動“圓場”,而不要當面說穿。
2、指導家屬帶領病人上街購物、郊遊、串門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也應允許病人獨自交友、外出。在每一次社交過程結束後,應主動同病人交流感受,善於發現病人微小的進步,並加以鼓勵,在此基礎上,適時地指出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