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本期名醫:孫天福

善診疾病:

擅長運用現代醫學理論治療各種心血管系統的疑難重症,應用傳統醫學理論治療心悸、胸痺、眩暈、水腫及各種內科疑難雜症

早在《黃帝內經》中,對溼邪的認識就已非常深入,把溼邪對人體的影響有機地貫穿到了生理、 病理、診斷、預防、治療的各個方面,較系統地提出了一整套溼邪致病學說,從而為溼病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外感

《內經》認為外感溼邪的產生或因久居低下卑溼之地;或長期水上作業;或霧露浸漬;或天陰多雨,空氣潮溼;或突遭雨水澆淋,溼衣貼膚,導致周圍環境的溼氣太多, 在人體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就會乘機侵入人體內而造成溼病。

內生

《內經》認為溼邪除了外感以外,尚可由體內產生,尤其是注意到不良的飲食習慣也可產生溼邪,這在當時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①恣食肥甘,傷脾生溼。

②脾失健運,水聚為溼。

單獨為患

①侵犯肌表:溼邪從面板侵襲人體,其部位多在皮肉筋脈。溼邪侵犯皮肉筋脈,可出現以肢體酸重疼痛麻木為主的著痺證,另外,溼邪侵犯面板,還可致面板生瘞疳、生痛疹的病證。

②溼犯下焦:溼邪客於下焦,可出現濡瀉及陰部腫等症狀。

④溼邪積久還可損及內臟。

兼夾為患

①寒溼證:感受寒溼之邪,或溼從寒化者,則病寒溼之證。指出寒溼之邪重濁而凝滯,傷人之後可使氣血營衛滯澀不暢。

②風溼證:《素問-六元正經大論》雲:"風溼相薄……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

《內經》非常注重對溼病的預防,要預防疾病,必須做到"順四時而適寒暑",使之符合陰陽變化之道,增強適應自然氣候變化的能力; 還要注意避溼防病, 同時又要防止四時不正之氣的侵襲,至於有傳染性的邪氣,因其"皆相染易",更要"避其毒氣",因此,要選擇陽光充足,空氣流通的居住環境,避免長期居住和工作在潮溼的環境中;冬天要多著衣物以避免寒溼之氣;夏天應選陰涼通風之外以避暑溼之氣;同時對由溼氣中滋生微生物而致病的傳染病患者要及時迴避或隔離。

另外,溼邪發病與脾胃關係非常密切,而脾胃負責飲食物和津液的運化。如果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就容易導致內生溼邪的產生。

因此,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是防止溼病產生的一個重要方面。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 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內經》提出的以穀類食物為主,以適量的水果、 蔬菜及肉類食物為輔的飲食方案,歷經數千年的實踐檢驗,證明了它是科學的、正確的。

從《內經》的論述看來,其對涉及溼的諸多環節如溼病的理、法、方、藥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重視和闡述,為後代醫家對本病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及臨床實踐,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即使對現代臨床治療也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

但是,由於歷史的侷限性, 其對溼邪的性質、病因病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確立的治療原則也不能涵蓋所有溼病的 臨床表現,隨著全球暖溼氣流的影響,溼病患者的增加在所難免,其治療也日益迫切,這就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深入研究溼邪的性質、 內涵、以期闡明溼邪更深層次的病因病機,並進而確定針對性的治療原則,真正解除患 者的溼邪之困。

《內經》論"溼"述要.孫天福.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三次血栓病學術會議論文彙編.2009-11-06.

坐診地點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北京同仁堂鄭州中醫館

認可中醫傳統文化的理念

才能讓更多人看到哦!

4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方證對應:運用經方的一條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