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冬至,在一年裡,冬至為“陰極之至”,意思是說冬至是一年裡陰寒之氣達到巔峰的一天,但冬至這一天更有“陽氣始生”一說。《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意思是說從冬至到立春這45天裡,陽氣漸生,陰氣漸收。
自然界的萬物,包括人,當應順應天地陰陽之氣升降、沉浮,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天之道。
傳統醫學認為,冬季閉藏,萬物休整,神志深藏於內,冬季也是一個適合養生的季節,而冬季的養生之道應以“冬藏”為主。
那麼,具體來說,冬天我們該如何養生呢?
1.保暖防寒冬至之後的一段時間,會越來越寒冷,也即“數九寒天”到來,因此冬至養生首先要注意保暖防寒。白天外出應注意保暖,尤其是頭和腳不能受涼。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應儘量減少外出,因為寒涼刺激可使得人交感神經異常興奮,造成心臟收縮力增強,血壓不穩,很容易誘發疾病。此外,有三叉神經痛以及面部曾患面癱的人群應注意面部的保暖,冷風對面部的刺激,可誘發面癱或面部肌肉痙攣。
2.藏陽冬天陰氣漸盛,陽氣漸微。過了冬至之後,陰氣才逐漸減弱,陽氣漸增。因此冬天應注意“藏陽”。一要節慾保精;二要保證有充足的睡眠,做好精神調養;三要加強身體鍛鍊,當然,鍛鍊時不要大汗淋漓,微微出汗也要用乾毛巾趕緊擦乾,避免風寒入體。
3.滋陰補陽在飲食上,可以適當滋陰補陽。冬天應以溫熱食物為主,少吃冷飲以及寒涼食物。可以適當吃一些壯陽的食物,如羊肉、韭菜、黑豆、黑木耳、甲魚、鯽魚等。銀耳、梨、甲魚、鴨肉、牛奶等陰補食品則有滋陰、生津潤燥等功效,也可以根據自身身體體質適當食用。
4.強脾胃在飲食上,忌暴飲暴食,也應少吃肥膩的食物。可以適當進食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比如山藥,白扁豆,薏米,大棗,茯苓,蓮子等。脾和胃互為表裡,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升胃降,燥溼相濟,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與輸布,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若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遂成洩瀉。主要表現為大便時溏時洩,食慾下降,脘腹脹悶不舒,面色萎黃,肢倦乏力,舌淡苔白。
5.飲食禁忌當然,中醫講究“虛則補之,實則虛之”,虛則補,而正常的話就不需要刻意去補了,盲目的進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比如陰虛火旺、外感實邪者不宜進食羊肉;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者,不宜食狗肉。
總的來說,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冬季養生可從滋陰、藏陽、強脾胃方面著手,以順應天地時令。
【宣告】:在任何情況下,文章中的資訊僅供讀者參考之用,讀者不應單純依靠本文而取代個人的獨立判斷。對於因使用、引用、參考本文內容而導致的損失、風險及糾紛,本院不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