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大德必得其壽”,孟子提出“愛生而不苟生”的積極養生觀,就是把仁義、道德看成是高於生命的存在。
現代人在養生之道上孜孜不倦,無所不用,有時卻忘記了老祖宗的教誨:仁者養心,一個人愈是心懷慈悲,愈是心寬體胖,益壽延年。
心寬一寸,病退一丈一個慈悲的人,從不斤斤計較。他們總是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被別人冒犯,情緒也不容易走極端。
他們能容人、諒人,內心常處於安寧的狀態。
晉代著名養生家葛洪說:“常其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安靜,災害不幹。”
一個擁有慈悲心的人,必定心胸廣闊,心態坦然,能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態。
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養生也是如此。要想內部堅固,我們就要擁有一顆慈悲之心,你的慈悲之心有多大,你的保壘就有多堅固。
張載說過:“仁者壽,寂靜而長期,壽之象也。”心寬一寸,病退一丈,心底無私天地寬,養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慈悲。
有了慈悲之心,就會懂得感恩有了慈悲之心,就會懂得感恩。
感恩父母的養育,感恩大自然的恩賜,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溫暖,感恩花草魚蟲......
明白了這些,人才會有謙卑之心,才會懂得感恩別人的贈與。不懂感恩的人,他們不懂謙卑,總是狂妄自大,索求無度。
感恩是一份美好感情,是一種健康心態。人有了感恩之情,生命就會得到滋潤,並時時閃爍著純淨的光芒。
《黃帝內經》有言:“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者,“德全而不危”。
索求無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經喪失了德行,遲早要遭受禍患。
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道:“夫養性者,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性之大徑也。”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會變得善良,人一善良,心就寧靜。
寧靜之心能讓我們的身體遠離喜怒憂思悲恐驚。善心猶如春雨,默默地滋潤身體,它能讓氣變得柔順,讓血變得通暢。
專注於公益事業的李嘉誠曾說過: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內心的快樂和善良,物質的富足僅僅只是一方面。
現代醫學也認為:快樂的精神狀態會讓人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強抗病能力,利於治病防病。
孫思邈說:“德行不克,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世人都在苦苦尋覓最好的養生之道,殊不知一個人不講究品德修養,即便服用靈丹瓊漿,也無法延年益壽。
明慈悲,懂感恩,滋養一顆慈悲、善良、助人的心,也許才是最好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