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在日常的飯局中,有沒有聽到關於“喝酒殺菌”的說法。比如在飯桌上,吃了生冷的食物,經常會有親戚朋友說“喝點白酒能殺菌,免得拉肚子”、或是在拉肚子的時候長輩總是讓我們喝點楊梅酒,說是可以治療拉肚子。那事實到底是怎麼樣呢?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吧!
一、消毒酒精對濃度有要求酒精能消毒殺菌的說法,大多數人的印象應該是來自於醫學上常用酒精來消毒。但並不是所有的酒精都可以用來消毒,醫院所用的“醫用酒精”,其中乙醇的含量為75%。只有這個濃度才是最佳殺菌濃度,過低或是過高,都起不到“消毒”的效果。
酒精殺菌的原理,是乙醇可以使菌體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殺滅細菌。如果乙醇濃度過低,就不能完全殺滅細菌。如果乙醇濃度過高,比如說用95%的無水乙醇,就會使細菌表面蛋白凝固過快,從而在菌體表面形成了一層“蛋白膜”,對細菌產生了保護作用,而不能殺滅細菌。
我們平時常喝的白酒,乙醇濃度一般在38~56%之間,即使是高度的烈酒,乙醇濃度也不過65%左右,這種濃度的乙醇並不能對細菌進行有效的殺滅。只在極少數的特製白酒中,乙醇濃度可以達到75%,但這已經不是我們普通人可以接受的酒了。
二、酒精消毒只限於體外上面說到,乙醇濃度75%的醫用酒精可以發揮消毒殺菌的作用,但這種作用只限於人體之外,酒精一旦進入到人體後,就會被體液稀釋,殺菌作用就會迅速減弱,反而會對人體產生毒性。
酒精殺菌的原理,是使蛋白質凝固變性。酒精使蛋白質變性的作用是“無差別的”,人體的組織和器官其中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在接觸酒精之後,同樣會發生變性反應。比如說,人體面板有屏障功能,所以在體表可以塗抹酒精進行消毒。但是如果皮膚髮生破損,再接觸到酒精的時候,就會發生刺激產生劇烈的疼痛,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說,進入人體的酒精,對人體來說是一種“毒物”。人體需要經過肝臟解毒,通過肝酶先把乙醇轉化為乙醛,再把乙醛轉化為無毒的乙酸。其中乙醇與乙醛對人體都有毒性,而大多數人的體內肝酶活性都不高,不能很快地把酒精代謝,就會對身體器官產生各種的侵害。
而且近來的醫學研究證實,酒對人體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想徹底避免酒精的危害,不是儘量少喝,而是要做到“滴酒不沾”才可以。
科普:乙醇(ethanol),有機化合物,分子式C2H6O,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俗稱酒精,是最常見的一元醇。
結語
最後,喝酒可以消毒殺菌的說法是謠言。因為酒精只有達到75%的濃度,並且在體外才有消毒作用,進入人體之後顯露出來的就是毒性了。而且我們通常所喝的白酒,酒精濃度達不到75%,即使用於體外也無法完全殺滅病菌。所以說,喝酒不能消毒殺菌,為了自己的健康,最好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