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血管堵塞,腦細胞死亡的腦梗塞。 即使得救了,也會留下癱瘓和語言障礙等後遺症,是有可能會給日常生活帶來障礙的疾病。 但是近年來治療和康復進步,即使發病也能恢復原來的生活的情況在增加。 儘早發現發病,接受治療是必不可少的,本人和家人加深理解是很重要的。
“沒想到能這麼有精神”。 今年4月住在日本九州醫療中心(福岡市)的該市女性( 85歲)在自己家發生腦梗塞。 上午9點左右,躺在客廳看電視的時候,同居的四女( 40歲)發現了異常。 閉上眼睛也不響應號召。 馬上叫了救護車,送到了該中心。
診斷結果是大腦粗血管堵塞的嚴重腦梗塞。 馬上開始手術,多虧能除去原因的血栓(血塊),後遺症也沒有留下,3周後就出院了。 之後沒有康復的必要,可以享受喜歡的大相撲的電視轉播。
腦梗塞是由於動脈硬化等原因,腦血管堵塞,無法供給血液,引起運動麻痺和感覺障礙等的疾病。 如果氧氣不足和營養不足的狀態持續下去,腦細胞就會壞死,即使得救了,也有可能留下後遺症。 根據厚生勞動省2019年人口動態調查,國民死因第4位的“腦血管疾病”中約6成是腦梗塞(約6萬人)。
女性接受的是被稱為“血栓回收療法”的治療方法。 把導管這種細管從腳底動脈送入大腦,透過吸引或纏繞血栓來去除,使血流重新開始。 據負責此事的德永聰醫生介紹,腦梗塞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最近15年情況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
首先,05年,國內批准了用藥物溶解血栓的“t―PA療法”。 對溶解小血管形成的血栓很有效,但時間久了使用的話,出血風險會提高,因此僅限於發病4個半小時以內。
於是出現了10年認可的血栓回收療法。 也可以去除t―PA療法難以溶解的粗血管血栓,根據症狀可以治療到發病後24小時。 據德永醫生說,接受血栓回收療法的患者中有5成左右即使有輕度麻痺,也能恢復獨立的生活。
一方面治療方法取得了很大進步,該中心的岡田靖副院長表示:“治療開始越早恢復越好。 和時間的較量”。 因為發病後時間一長腦細胞一旦死亡就不會恢復原來的狀態。
握鑰匙是如何快速掌握初發症狀並呼叫救護車。 岡田副院長呼籲大家記住“FAST”這個詞。 據說,如果出現“Face=臉部麻痺(臉歪)”“Arm=胳膊麻痺(胳膊無力)”“Speech=語言障礙(難以說話)”中的任一症狀,就懷疑是包括腦梗塞在內的中風,希望叫“Time=趕緊”救護車。
日本中風協會(大阪市)的副理事長、有腦梗塞經驗的川勝弘之( 64歲)擔心:“與癌症相比,對中風有理解的人很少。”
例如,腦梗塞中很少有因腦卒中之一蛛網膜下出血引起的劇烈頭痛。 另一方面,臉癱、言語障礙等容易被看成是夜間。 川勝說:“如果留下後遺症,需要看護的話,不僅是本人,家人也會痛苦。 我想傳播正確的知識,儘量減少那樣的人”。 該協會在全國48個支部舉辦市民講座。 致力於中風對策的啟發。
包括腦梗塞在內的腦卒中康復現場正在引進最新機器。 福岡康復醫院(福岡市)採用了步行康復佩戴型機器人“HAL”。 據入江暢幸副院長介紹,要移動腳時,貼在面板表面的感測器捕捉從大腦傳遞到神經的電位訊號,移動機器人的腿來幫助步行。 該醫院每年約有100人使用。 據說,透過10米的步行測試縮短了時間等,“也有急劇恢復的患者”(入江副院長)。
HAL是筑波大學發初創企業開發的。 以對腦卒中患者適用公共醫療保險為目標,治療試驗正在進行中。 其他還有輔助步行訓練的本田“Honda步行輔助”和豐田汽車“徒步”等多種多樣的機器人登場。 期待著康復效果的提高。
[日本經濟新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