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總是覺得非常疲憊,表現為渾身無力、怕冷、腰膝痠軟、容易出汗、失眠、心慌等。很多人都認為自己是氣血虛,總是買很多補品,比如燕窩、蛋白粉等,還有的人喜歡買一些雞子、魚之類的來補身體。結果大部分吃了效果總是不盡人意,不是上火就是無效。
實際上出現這種情況確實是氣血不足,那麼為什麼用了補氣血的方法效果不好呢,這裡就牽涉一個問題,氣血究竟是什麼?中醫講氣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由脾胃轉化水谷精微而來。這就是“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由來。所以補氣血也需要脾胃先吸收才能補進去。脾虛後容易產生氣血虧虛,而補氣血不健脾就等於白補。在臨床上單純氣血虛非常少見。正常人把脾氣補足後,就可以吸收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轉化成氣血。這樣氣血自然就充足。
如治療一患者,女性,35歲 ,自從3年前生完孩子之後一直渾身無力、沒精神、少氣懶言、面色萎黃、食慾不振,找醫生看都說是氣血虧虛,補氣血的藥也沒少吃,像阿膠漿、補血口服液等等。錢也沒少花,病情就是不見好轉,而且最近身體也越來越瘦,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於是我給她開了一張以健脾為主的方子:太子參、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蓮子肉、薏苡仁、砂仁、焦三仙、雞屎藤、雞內金、木香、甘草。以此方為主加減,前後調理一月病情宣告痊癒。
@大家健康#大家健康超能團#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