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手太陰肺經

肺主咳喘、心煩、掌中熱。

肺經的要穴

1.中府穴

胸骨中旁開六寸處。中府指中氣之府。中氣指脾肺之氣。中府穴是脾肺之氣匯聚之處,可兼治脾肺兩髒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

2.天府穴

液橫紋下三寸。古人找此穴方法,在鼻子上點一墨點,手平行與地用頭去觸胳膊,胳膊上有黑點處即是天府穴。鼻氣通於天,肺開竅於鼻,因此也是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要穴。

3.尺澤穴

肘橫紋外側邊上。尺——暗指腎,澤——雨露,即是補腎的穴位,肺經屬金,尺澤是金中的水穴,水是指腎,所以這指金生水。腎虛會上實下虛,氣都淤上邊來了,揉此穴有降逆氣的作用,降逆所即可治高血壓、哮喘。

4.孔最穴

腕橫紋上七寸,肺經上的郄穴(郄穴治急性病),穴位較深。主管所有的毛孔,治鼻出血,治冉瘡的要穴。對感冒汗不出或開熱不出汗,可起發汗的作用。治急性咳嗽、急性的咽喉痛。

5.列缺穴

兩手虎口相對,食指下邊的凹陷處。治療小兒遺尿,偏頭痛,處感風寒引起的頭疼,治落枕,頭項尋列缺,即頭脖子方面有病找列缺。

6.經渠穴

撓骨頭(撓骨莖突)凸起處外側邊緣。側象向外推按。治咳嗽的要穴,虛寒或肺熱引起的咳嗽。

7.太淵穴

腕橫紋邊外側,穴位較深,用大拇指此穴較好,是肺經的原穴,大補穴,補氣。脈之會穴,可治靜脈曲張、心血管病等。

8.魚際穴

手平伸像魚肚子邊際處。屬火穴。治療熱性咳嗽、喘促、心中煩熱,小孩瘡積症即消化不好。

9.少商穴

治療咽喉痛的要穴。指掐效果不佳,用三稜針點刺一滴血效果好。

二、手陽明大腸經

1.打通大腸經可有效防治面板病。肺與大腸相表裡,肺主皮毛(即面板和毫毛)如肺功能弱體內毒素就會在大腸經淤積。臉上的痘疹、身上的溼疹,可用刮痧法把毒素刮出去。

2.大腸經屬陽明經,即氣血很旺的經絡。可幫助人體增加陽氣或把多餘的火氣去掉。如手腫脹,按大腸經上痛點即可。

3.大腸經有很好的通便效果。用手敲大腸經小臂這段,如長期便祕的人這段會很敏感。還有一種方法,即推按二三間到商陽穴(即手腕至食指大拇指側處)這一段大腸經。

大腸經的要穴

1.商陽穴

在食指大拇指側處,要用指甲掐它,調節便祕。

2.合谷穴

強壯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三叉神經痛、面部拘攣),最有效治牙痛。如何治牙痛有效果:右側牙痛掐右側合谷穴,左側牙痛掐左側合谷穴,如想更有效果同時掐同側的耳垂。

3.溫溜穴

郄穴治急症,補陽氣的作用,體寒可用艾炙法,體內躁熱可刮痧去火。可治急性起痘。

4.曲池穴

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肋骨外上踝連線中點。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合穴治臟腑,有降血壓的作用,可治面板病,還有通便效果。

5.肩罷(yu)穴

肩髓穴位於人體的臂外側,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向凹陷處。

是最易受風寒的穴位,如五十肩、肩周炎,如內熱型的人短期內是看不出來的,得了五十肩不容易治好,因為是積了幾十所的風寒了,年青時預防方法:睡覺穿上短袖防止風寒進入。

6.迎香穴

通鼻竅的功效,治鼻炎、聞不到氣味、鼻出血。

三、足陽明胃經

胃主消化,胃為後天之本。面部氣色不好,面部面板鬆馳、易長痘、臉色蒼白、氣血供應不上,都用胃經調整。胃經的要穴

1.四白穴

治眼袋、黑眼圈,是給眼部供血的。美容捷徑:提升胃經氣血用敲打面部、脖子、上身、大腿、小腿外側,提升氣血按四白的效果才會好。

2.天樞穴

肚臍旁開二寸處。治大腸功能不好,便祕、腹瀉雙向調節,治腸胃病,慢性結腸炎症。

3.樑丘穴

膝蓋上二寸處。郄穴治急性病症,治急性胃痛和婦科急性乳腺炎。突然胃痛效果好,老胃病效果不明顯。

4.足三裡穴

在鼻穴(膝眼)下三寸,並旁開一寸處。此穴是非常好的強壯穴,也是一個長壽穴,治療慢

性胃痛,增強人體免疫力,補益人體虛弱,也是胃腸的消氣穴(這裡的消氣是指肚脹,肚裡有氣,揉太沖穴是消肝膽之氣)。

5.上巨虛穴

足三裡下三橫指處,治大腸方面的疾病。大腸包括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

6.下巨虛穴

上巨墟穴下三橫指處,治小腸方面的疾病,肚臍附近疼痛,慢性腸炎。

7.豐隆穴

外踝尖上八寸旁開一寸處。去除高血脂,也是一個化痰穴,化痰溼可去有形或無形之痰(即感覺有痰但吐不出來)。

四、足太陰脾經

1.脾主運化,運化至全身各處。幫助胃腸吸收、消化並將糟粕的東西排到大腸,將營養的物質吸收輸送到血液。

2.脾主統血,如四肢冰涼,頭暈、腳寒、手麻均於脾有關。

脾經的要穴

1.隱白穴

用艾炙法治療例假血流不止。治療肺氣不足,鼻出血,月經不調,痛經,有止血的療效。

2.太白穴

脾經的原穴。通過脾來補肺,其健脾功效等同於山藥薏米粥。

3.公孫穴

從腳大拇指向腳後滑到骨頭處,用大拇指內側掐。直接通心臟的穴,如吃的太多喘不上氣,促進腸子蠕動,對治療消化不良,肚脹效果非常明顯。

4.小腿內側穴

沿小腿內側骨邊緣揉脾經,對痛風有治療作用。

5.血海穴

掌向上浮在膝蓋上,大拇指處。男主氣,婦主血,對出血症,貧血症,血淤症等血癥有治療作用。

五、手少陰心經

解決情場方面的問題,心理、思慮、神志、睡眠、感情糾葛等。是調解心理,安定神志的經絡。

心經的要穴

1.極泉穴

液窩中點部位。可調節心律,治療兩肋疼。可探查心血管方面的問題,預防心血管早期的疾病,至手指有電麻感為通暢。預防心梗、心絞痛。

2.少海穴

合穴治臟腑,在肘橫紋邊緣處。心經屬火,少海穴屬水,水在五行中屬腎,因此和腎相通。治內腑,調節心臟,交通心腎,減緩心律,降低血壓,治夜裡多夢,睡不踏實,睡眠淺問題。

3.靈道穴

腕橫紋上1.5寸處。防治心臟早搏,慢性心臟病,減緩心律,平靜心神,坐不住,上火。

4.陰郄穴

腕橫紋上0.5寸。防治五心煩熱,小便頻數。夜裡睡不踏實,愛出汗,老想上廁所,尿不出多少,手腳心發熱或出汗。

5.神門穴

在腕橫紋上,穴位比較深,用指節珞。心經的原穴。

1)安定心神,增強睡眠,瀉心火,睡前按神門就會有睡意襲來。2)可增強胃動力,把心臟血導引供應到脾胃上去。3)防止老年痴呆。4)防暈車症,上車後肚子不舒服。5)增強通便的力量。

6.少府穴

握拳在小指指向的感情線上。1)直接可調節心臟,主治先天性心臟疾病。2)治療陰道瘙癢,陰囊溼疹,去溼。一切心經的溼熱症、火症可通過少府穴來調節,如舌尖起泡,小

便黃赤,心火不去。3)防治暴音(即突然說不出話來,如暴音時間長了按此穴不明顯),中風說不出話。

7.少衝穴

小指內側指甲旁,井穴治熱症。防治急症、發燒、癲狂症、昏厥症,常用三稜針刺一滴血效果好。主要功能是去熱。六、手太陽小腸經治肩背、頸椎等關節肌肉痛,臉部、耳朵等五官

病。

小腸經的要穴

1.少澤穴

治熱症,用刺血方法效果好。咽喉痛、發燒了、牙腫了點刺能緩解,按摩效果不明顯。

2.後溪穴

在手外側用指推至小指根下骨凹陷處。穴位深,先按再向上推至骨縫。八脈交會穴。1)可治後背的督脈上的疾病,腰椎間盤突出、腰痛病,督脈連大腦,包括神志方面的如經常恐懼、憂

慮、神志不清或記憶力很差。2)可治落枕、肩膀疼。

3.養老穴

手在胸前放平,掌心向下,用另一隻手摸到尺骨莖,手一轉就能摸到凹陷處。突治眼睛昏花、耳聾、耳鳴、高血壓。

4.支正穴

腕橫紋上五寸處。絡穴,心臟與小腸要表裡。以心臟為正,支正就是小腸通向心臟的穴位。治療人體的贅生物、猴子、扁平猶、脂肪瘤,都是痰溼所結之物,氣鬱之症,按支正可從心臟吸收血液和能量衝擊小腸經,增強消化痰溼。

5.小海穴

在尺骨鷹嘴與肋骨內上之間,用手指拔動發麻處。合穴治本經的臟腑。拔動小海穴手指發麻說明氣血通暢。不發麻即為心臟供血不足。

1)經常拔動小海穴可增強心臟的力量。2)增強人體消化能力。3)可去人體燥火,增加脾經。如心急引起的牙痛,上火耳鳴、臉腫。

6.天宗穴

後背肩甲凹陷處。防治女性乳腺的問題,肩痛、心血管、肺部方面的疾病。

7.聽宮穴

耳平前一釐米處,一張口就凹陷處。治耳部方面的疾病,耳聾、耳鳴、聽力下降。

七、膀胱經

是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後背主要是俞穴,俞即通道的意思,是五臟六腑和體表之間的通道,是臟腑的排毒通道。膀胱經在督脈(脊柱)旁開1.5寸和3寸處。

膀胱經的要穴

1.睛明穴

穴位深,向耳後方向有力揉按,防過力以傷眼。使眼睛明亮,可預防近視和眼部疲勞。

2.厥陰俞

治療胸悶,可以預防心梗、心紋痛、冠心病。

3.腎俞

是治療腰痛的要穴。

4.委中穴

膝蓋彎曲正中處。腰背委中求,治療腰痠背痛,腰肌勞損,還是排毒的出口,可用刺血療法釋放毒素。

5.承山穴

腳肚子邊緣。可治腰腿痛、瘡。常按可預防瘡。

6.飛揚穴

治療慢性腰痛的要穴。

7.崑崙穴

在外踝骨中外側處。治腰痛,可降低血壓,增強大腸的蠕動,治療便祕,通常會產生便意。

8.申脈

治療膀骨兩邊腰痛效果好。

9.金門穴

郄穴,是治療急性腰扭傷和急性頭痛的要穴。

10.至陰穴

用艾炙起轉胎的作用。

八、足少陰腎經

1.腎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可後天補;

2.腎主骨,人體骨骼方面的問題與腎有關,如缺鈣;

3.其華在發,頭髮長得好與腎經有關,腎之餘為牙;

4.腎開竅於耳,如聽不見聲音,耳鳴等;

5.腎之府為腰(府——房子),如腰痠為腎虛。

腎經的要穴

1.湧泉穴

前腳掌凹陷處。按戳引火下行,氣血歸於腎,氣血就充足,氣血在上易引血壓高、哮喘(上實下虛);1)如何調節?按摩時穴位無力、無彈性,體質虛寒(怕冷腳經常涼的人)可用艾炙的方法引氣血下來。2)腎火旺,腎陰不足(怕熱,睡覺腳愛放在外面)要多揉湧泉穴。3)可降血壓,無論何種體質均可用金雞獨立法調整。

2.太溪穴

位置:在腳內踝骨後緣凹陷當中。腎經的原穴,是補腎的大穴,主起陪補。1)補腎大穴,拔罐、按摩均可,雙向調節,任何體質均可調節;2)如何判斷腎虛?腎虛徵兆有:腦袋發空,即腎氣上了頭;經常眼睛酸澀,沒有血液上去;經常耳鳴,像蟬鳴或聽不見聲音,有耳聾的症狀;牙齒開始鬆動了;女士來例假時牙痛。3)可經常揉,如左側腰痛,按左側太溪,最好先在

左側腰痛處(膀胱經的腎俞穴)拔罐再揉太溪穴才有好的效果。

3.大鐘穴

在太溪穴下,是腎經的絡穴,絡膀胱經,本髒以外循經走向聯絡到的其它經上的問題都可治療。治療慢性疾患。可治失聲症、咽喉痛。

4.復溜穴

在太溪穴上。1)治療淤血癥,如腿上靜脈曲張(用熱水泡腳後按復溜);2)可以通月經;3)腎經附近傷口如老長不好要按此穴;4)滋腎陰,治乾咳、哮喘、喘症。

5.陰谷穴

挨著膀胱經的委中穴。腎經的合穴,用來消除症狀。治臟腑及腎經的主要疾病,腎經最可怕的病症有:尿豬留症,尿不出來,嚴重發展尿毒症,嚴重水腫。利尿明顯。主生殖功能,治不孕症,陽痰、早洩。利尿去溼,陰道瘙癢,陰囊溼疹。

6.俞府穴

位置在中線旁開兩寸處。俞——傳輸,轉輸,府——房子。調動腎經的氣血,把氣血調上來。飢不想吃,氣調不上來(氣不夠用)。喉有逆氣,中年女士易得症狀——梅核氣,即老感覺嗓子裡有東西或痰,吐不出來也咽不下去。

按俞府穴時最好同時按太溪、復溜穴把整個氣血調動起來再按俞府穴效果好。

九、手厥陰心包經

1.救命的經絡;

2.刺激左側效果最佳;

3.天泉穴(液下橫紋二寸)下4指(三寸)位置,治早期或已確診心血管病的人多按此處,治夜裡心裡發憋。

心包經的要穴

1.天泉穴

液下橫紋二寸處,治胸痛,心悸,突然害怕,心跳的很快。

2.曲澤穴

治療各種心血管疾病的要穴,如憋氣、高血壓、頭目眩暈、胸口發憋,是個放血點。

3.郄門穴

手橫紋上五寸處。急救穴,治療突然性的心絞痛。按揉的方法:按住穴位後,被按住的手轉動。如心梗要犯有速效救丸同時吃並按起雙保險作用。

4.內關穴

治療心理壓力大而引起的失眠等症狀,可調節心律,過快或過慢可雙向調節。

5.大陵穴

掌橫紋正中處。治療壓力引起的頭痛,預防口臭(口裡有味道,發腥的味道)等。

6.勞宮穴

勞動的宮殿,大補穴,可使心情放鬆,治療心慌氣短。

7.中衝穴

用指節珞。瀉心火的要穴,治口瘡。

8.天河水

天河水指腕橫紋至肘橫紋中線這段。1)內熱型小孩,睡覺不好,愛蹬被子,夜裡頭出汗,孩子夜裡很晚了不想睡覺;2)小孩發燒不出汗或出汗了還咳嗽也不退燒的,是有內熱型體質的。睡前推天河水適用於內熱型小孩,體質虛寒不適用。成年人體熱也可推。

方法:用大拇指從勞宮穴往上至曲澤穴,每天300下,不用很大力量。

十、手少陽三焦經

1.主內分泌失調,主情志、主氣鬱,有鬱結之氣,情緒不穩定可從三焦經調節。

2.多按右側三焦經較好,可用按摩錘敲打整個經絡。

三焦經的要穴

1.關衝穴

無名指甲邊,用手指指節略它,防暈車。

2.液門穴

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在無名指側。治口乾舌燥,夜裡口渴的症狀,治陰液不足。

3.陽池穴

刺激陽池穴能激發人體的陽氣,對身體虛寒怕冷有緩解作用,可艾炙使身體暖起來。

4.支溝穴

腕橫紋下三寸處。治肋間神經痛、氣鬱不舒等症狀,還有通便效果,治囑打不出來,有通氣功能。

5.黯(yi)風穴

在耳根處。治耳聾、耳鳴,尤其是急性耳聾、耳鳴效果好,如生氣後引起的耳聾、耳鳴,由肝火引起的耳轟鳴,按此穴效果好。

6.絲竹空穴

治太陽穴附近長黃褐斑,防止魚尾紋的產生。

十一、足少陽膽經

膽主決斷,幫人決斷謀慮,使心情舒暢。

膽經的要穴

1.瞳子膠穴

主治眼疾,對青光眼,眼壓過高眼睛脹痛有治療作用。

2.率谷穴

位於耳尖上3~5釐米處凹陷處,治療偏頭痛。

3.風池穴

髮際邊凹陷處。對眼睛酸澀、疲勞、頭部眩暈有療效。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向鼻子方向使勁按。

4.肩井穴

主治痛症,對頭痛、眼痛、肩膀痛、乳腺痛、牙痛等上半身痛症均有緩解作用。

5.京門穴

京門指發源地的意思,是腎經的募(匯聚的意思)穴。刺激京門穴能起到調節腎所的功效,對腎虛,腰痛有緩解作用。

6.帶脈穴

手放在臉上,肘尖對著章門穴(肝經)下二寸處或與肚臍平行交叉處。治肥胖,預防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敲打帶脈是一個區域,肋骨邊上的章門穴(肝經)、京門穴一起敲,可減少腹部贅肉。

7.風市穴

站立起來手自然放下時,中指處即是風市穴。對風症(如抽風)拘有緩解作用,治療一切斑疹、治療瘡面板瘙癢等面板病。治面板瘙癢的要穴。

8.陽陵泉穴

筋之匯穴,對中風、腦血管後遺症等筋病有治療作用,能預防強直脊柱炎,腰椎尖盤突出,小多動症。點按效果不好,要拔動此穴。測試膽經,拔動陽陵泉能感覺麻到腳外側即通。

9.光明穴

外踝上五寸處。防治眼疾,常按可使眼睛明亮。

10.丘墟穴

防治腿腳抽筋,經常威腳的症狀,對治療肢體臟腑的各種炎症有很好的效果。如眼睛發炎,中耳炎。愛威腳的人要多按陽陵泉和丘墟穴,打通經絡氣血下去就不容易威腳了。

十二、足厥陰肝經

1.肝主疏洩,抒發宣洩情志,生氣傷肝;

2.肝主藏血,儲藏可用的血液,肝經有問題易造成人體血癥,如經常鼻子出血、腦溢血、視網膜出血、便血、胃出血等。

3.肝主宗筋,男性生殖問題。

肝經的要穴

1.太沖穴

揉太沖穴可給心臟供血,對情緒壓抑有疏洩作用。太沖穴是肝經的原穴,有源、起源之意,是肝經的一個總天關,也是消氣穴,散肝火。

2.行間穴

太沖穴下一寸處。配合太沖穴向行間穴推,可起到消除肝鬱結的作用,使肝血源源不斷供到心臟,散心火能自己散。

3.蠢溝穴

內踝骨上五寸處。暗指女性陰道。治療陰道瘙癢,月經不調、白帶不正常,月經溼疹等。

4.章門穴(八大要穴之一)

手貼在臉上,肘尖對著處。連線五臟的門戶,是脾經的募穴,脾經的氣血會聚集在這裡,調節五臟間協調。

作用:1)舒肝健脾;2)防治婦科病,如乳腺增生;3)有減肥功效。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當心!秋冬美味海產品裡的這五種“毒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