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吃海鮮的最佳時節
這時的魚蝦肉肥味美
是不是想想就口水直流三千尺了呢
引起這些食源性疾病的
常見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下面為大家科普一下
毒素一、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廣泛存在於蝦、生蠔、蟶、雜魚、尋蟹、梭子蟹、貽貝、帶魚、墨魚等海產品中,也可直接或間接汙染其它食品。
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發病急,腹痛和腹瀉首先出現,其次為噁心、嘔吐、畏寒和發熱。
預防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需將海產品燒熟煮透,將其滅活;防止食物製作過程中生熟交叉汙染;夏季廚房加強通風降溫,剩餘食品要放置冰箱,隔餐或過夜的食物再次食用前應充分加熱。
毒素二、諾如病毒生蠔是一種深受大家歡迎的海產品,但它可是諾如病毒感染的重要傳染源。人類進食了生的或未煮熟的生蠔,就可能會感染諾如病毒。
諾如病毒可引起急性胃腸炎,主要症狀為腹瀉,嘔吐,噁心和腹痛。一般病程較短,多呈自限性,不需要用抗生素,以對症或支援治療為主,預後良好。
預防食源性諾如病毒的傳播,要徹底清洗水果和蔬菜,食用生蠔和其他貝類要徹底煮熟。此外,飯前用七步洗手法清洗雙手也可以大大降低感染的風險。
毒素三、組胺食用不新鮮或腐敗的青皮紅肉魚類(如鮐魚、金槍魚、鯖魚、秋刀魚、沙丁魚等海水魚)可引起組胺中毒,醃製青皮白肉魚時,原料不新鮮或醃製得不透,組胺含量較多,人體食後也可引起中毒。
組胺中毒發病急、症狀輕、恢復快,主要臨床症狀為面色潮紅和灼熱感、全身不適、眼結膜充血並伴有頭暈、頭痛、噁心、腹痛、腹瀉等。
大家自行購買魚類時,不要買魚眼變紅、顏色發暗、肉無彈性的魚,也避免食用不新鮮或腐敗變質的魚。
毒素四、貝類毒素在赤潮發生期間,一些浮游藻類可合成多種毒素,貝類、魚類等海產品攝入有毒藻類可蓄積毒素或將其轉化為貝類毒素,人類在食用了攜帶毒素的海產品後可引起中毒。
貝類毒素毒性大、反應快,無適宜解毒劑,且難以被一般的烹調加熱破壞,其危害具有突發性和廣泛性。所以大家一旦食用貝類等海產品出現噁心、嘔吐、腹瀉、腹部絞痛、四肢肌肉麻痺等症狀後,必須立即趕往醫院接受救治。
為了避免中毒事件的發生,建議在食用貝類海鮮時去除內臟食用。煮、蒸、炸的烹飪方法未必能消除毒素,所以發生赤潮期間請謹慎食用貝類海鮮。
毒素五、雪卡毒素雪卡毒素是一種海洋藻類毒素,主要來源於一種珊瑚礁周圍的藻類。魚類因攝入該藻類造成雪卡毒素蓄積,並可通過食物鏈逐級傳遞,可使進食這種魚的人中毒。
雪卡毒素是一種脂溶性神經毒素,具有抑制鈣離子作用,毒性非常強,比河豚毒素強100倍,是已知的對哺乳動物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毒性較高時食用有毒魚肉200g即能致死。雪卡毒素主要分佈於魚的頭、內臟、生殖器官,尤以內臟中含量為高,不易被胃酸破壞,高溫加熱或冷凍均不能破壞雪卡毒素的毒性。
輕度中毒可出現口腔麻木、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主要為水樣便)以及知覺麻痺或運動麻痺;中毒嚴重者出現血壓下降,肌肉痙攣漸至運動神經麻痺,可因呼吸麻痺而死亡。特徵性溫度感覺倒錯表現為手觸熱物有冷感,放冷水中則有熱感或電擊樣感覺。
如果您有進食海魚(尤其是珊瑚魚)史,出現類似的上述臨床表現,請您及時到醫院就醫,並向臨床醫生提供詳細的進食史,幫助醫生準確診斷和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