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姐妹們聚會常常邊喝奶茶邊聊減肥的事兒,點菜時都默契地不點肥肉,認為肥肉是長膘食物,每一口吃下去都是脂肪。

對於長期將肥胖和熱量聯絡在一起的人們來說,在大腦當中早已形成固有觀念,攝入過多的脂肪在身體內積蓄,造成了體重增加,脂肪就是罪魁禍首。

然而有科學研究表明,當人們減少了脂肪的攝入量之後,依舊無法減輕體重,實際上,吃進去的脂肪根本不會直接變成體內的脂肪,只會透過大便排出體外,造成肥胖的不是肥肉也不是脂肪,而是過度攝取糖份,糖才是100%會被人體吸收的,清涼飲料、奶茶、甜點等食物都是含糖量高容易造成肥胖的食物,長期以來人們對於肥胖造成的原因形成的這種認知偏差就是可得性偏見。

可得性偏見,是指如果一件事情更容易出現在大腦裡,感覺更加熟悉,我們就往往會認為這件事情更容易發生。如果我們在決策過程中過於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資訊,而忽視對其他資訊的關注,進行統計分析與深度發掘,就容易造成判斷的偏差與決策的失誤。

我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這是一種更快捷、更簡單的做決定的方式,可得性偏見啟動的是系統1大腦自動駕駛模式,容易造成以下偏見:

1、你可以很輕鬆地回想起自己的突出事件

比如,如果身邊一位處物件七年的好友最近與物件分手了,我們聽到這個訊息就會加大我們對戀愛“七年之癢” 容易出現感情危機機率的估值。

2、親身經歷、生動又熟悉的圖片和鮮活的例子比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單純的文字或是統計資料更容易讓人回想起來。

3、一個大事件會暫時提高此類事件的可得性比如,我的一位朋友說:“長途出行能不坐飛機就不坐飛機,要麼自駕、要麼坐火車,早些年一次在廣州飛機落地時出現了突發故障,嚇壞了,覺得萬一飛機出事故就太可怕了,你看最近國外又有飛機失事的報道,儘管飛機失事的機率比火車、汽車出事故、致死率低很多,但是我就是覺得坐飛機風險大。“朋友這種觀點就是可得性偏見。

如何避免可得性偏見帶來的弊端

我們的大腦寧願相信系統1快系統做出的決策,也不願意呼叫慢思考系統2來仔細進行分析,會讓人們可能未基於事實而做出決定。

我們常見的思維誤區,除了可得性偏見,書中還介紹了典型性偏見、因果性偏見,這些偏見都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認知偏見,但它可能導致我們做出不公平和不準確的決定。

可得性偏見具有兩大特徵:

1、能回想的事例數量;2、事件在腦海中呈現的輕鬆程度。

我們在對事情做分析評價時,是由事件呈現在腦海中的輕鬆度來衡量的,輕鬆地想起某件事的體驗比想起事情的數量與具體內容更為重要,這就體現了系統1的自動啟發作用,而當系統2有意識地越來越多地參與進來時,人們關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記憶的輕鬆度,而是回憶起事情的數量與具體內容,以統計資料作參考依據,進一步引導我們接近事情的真相,理性地做出決策。

【思考】

選擇題:下列不屬於可得性偏見的是( )

A、因為連續發生多架波音飛機墜毀事件,Lucy現在出行更願意坐火車。

B、Jack多次創業均獲得成功,他卻總是擔心新公司會突然倒閉。

C、Gigi最近天天看宮鬥劇,因此她在職場上總感覺別人在針對她。

【概念註釋】

典型性偏好:過度關注典型事件,而忽視背後的機率。比如,看到一個人在地鐵裡閱讀,人們會傾向於認為他擁有高學歷。

因果性偏好:喜歡對事物強行進行因果解釋,而不管是不是正確。比如,當運動員發揮不佳時,人們會找各種缺乏依據的原因:過度緊張、運氣不好、訓練不認真……。

#高效學習#

#閱讀的溫度#

#學問分亨官#

11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水是萬物之源,水可以治療人體很多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