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在北方,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習俗,傳聞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開棚舍藥留下的。一碗“祛寒嬌耳湯”更是經典,民間流傳“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諺。無論傳聞真實與否,但冬至的到來,表明已進入最寒冷的時期。冬至之日,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之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正是“數九寒天”的時候。
一年有兩個至日,夏至和冬至,是陽極轉陰和陰極轉陽的關鍵點,是一年之中養生保健的大好時機。冬至過後,陽氣始生,又稱“一陽生”。《靈樞•本神論》有:“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人順應四時氣候,與天地陰陽變化的步調契合,調整人體自身陰陽來預防疾病的發生或發展。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壹】早睡晚起
“冬至”雖一陽始生,仍處封藏狀態。《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洩面板,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冬至是萬物閉藏的季節,應該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冬季要等到天亮再起床,尤其是有高血壓、心腦血管等慢性病的老年人, 要做到緩慢起床,否則可能導致血壓急劇升高。
【貳】防寒保暖
冬至對人體來說是最好的調整身體、閉藏精氣的時節。避寒以養陽,遠離嚴寒之地,注意保暖以抵禦寒氣侵襲。陽氣初生,要精心調養,陽氣充足才能維持陰陽平衡,避免疾病發生,尤其是頭頸、腰背、腹部、四肢等部位要加強防護。“頭為諸陽之會”,陽氣最為充足,保護頭頸部,溫煦之氣可推動人體上下氣機的執行。腰為腎府,先天之本,背為督脈和膀胱經所過之處,“陽脈之海”,可調節周身陽經氣血,抵禦外寒入侵。“背為陽,腹為陰”,腹部更易受寒邪侵襲,最怕受涼而生胃脘不適、腹痛腹瀉等症。《脈法》有載:“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也。”四肢末端有很多重要穴位,可透過揉按等手法充分刺激其穴位,達到疏通經絡,禦寒保暖的功效。“寒主收引,易致攣縮”,血管受寒收縮,容易導致疾病加重。《黃帝內經》言“冬傷於寒,春必病溫”。寒邪可能潛伏於體內,為了有效預防春季溫熱病的發生,冬季要注意禦寒保暖。
【叄】減少劇烈運動
寒涼漸重,首先要顧護心臟,不宜劇烈運動。根據“冬季閉藏”的原則,劇烈運動可能因大量出汗而損傷陽氣。最好減少戶外運動的頻率和時間,選擇太極拳、八段錦等柔和的運動,建議運動量以微微出汗為宜,運動時間最好在上午9-10點或下午2-3點這個時間段,運動量要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注意做好熱身運動,待全身關節活動以後再進行其他運動。
【肆】調暢情志
數九寒天,日照減少,景色單調,很容易出現季節性情緒失調。周圍環境也變得暗淡蕭瑟,給人一種毫無生機的感覺,容易讓人出現抑鬱情緒。多曬太陽。冬季光照時間明顯減少,這也是讓人們心情低落的重要原因。在中午陽光充足的時候,要出去走走,接受陽光的暖意,適當調亮室內光線,使周圍環境色彩更鮮豔,聽一些輕鬆愉悅的音樂,練習靜坐、書畫等養性,忌情緒波動擾亂陽氣。
【伍】適宜進補
俗語說:冬天進補, 開春打虎。腎氣應於冬,冬季食補以補腎精、溫腎陽為主。適宜進補可以使得能量貯存於體內, 有助於人體陽氣的升發,提高機體免疫力,外邪不犯。但“過猶不及”, 冬至不要吃過於辛辣的食物以免生陽動火, 致使內熱積累, 鬱熱上衝。過食羊肉等肥甘厚味,聚溼生痰。切忌盲目進補,應因人而異,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感冒發熱等患者在未痊癒時不要隨意進補,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也不宜過多進補。而老年人脾胃虛弱,不可過食肥膩鹹辣之品,建議少量多餐,均衡飲食,以維持陰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