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我們聊了白果和白果中的毒素。
其實,天然毒素存在於很多植物內,其中不少就是我們日常在吃的。
今天就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些有毒的日常食物,以及降低風險的措施。
四季豆/腰豆/黃豆/豆漿豆類食物中含有植物血球凝集素、皁苷等物質。
其實,這些物質在其他植物中也廣泛存在,但豆類食物中含量比較高,比如植物血球凝集素,它會刺激消化道黏膜,引起噁心、腹瀉等症狀。
有時我們為了讓四季豆顏色好看、口感脆嫩,沒等到它徹底熟透就出鍋了,這可能也是吃四季豆容易中毒的原因。
為了安全,做四季豆的時候還是多煮一會兒,儘量煮熟、燜透。
如何降低風險?
●自制豆漿時,確保豆漿煮沸
●把幹豆浸透後,然後用高溫徹底煮熟
●四季豆儘量買鮮嫩的、不要老的
●先在沸水中焯燙2-3分鐘,再炒就容易熟透了。焯燙後快速過冰(冷水)也有助保持漂亮顏色。
亞麻籽/白果/竹筍/木薯這些食物中都含有「氫化物」。
作為各種劇集和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的作案工具,氰化物存在於2000多種植物中,最常見的就是桃、杏、李、蘋果等水果的種子了。
▲ 苦杏仁,古裝劇常用的自殺道具圖源:電視劇《甄嬛傳》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以氰苷的形式存在,氰苷本身沒有毒性,但與胃酸反應會生成劇毒的氫氰酸。
如何降低風險?
●不要生吃竹筍,用水焯燙可以大大降低竹筍中的氰化物含量。
●不要吃生白果,熟的也適量吃。
●木薯:食用前需要去皮浸泡、切成小塊、徹底做熟。
水果的籽和果核中氰苷的含量很低,不要刻意去吃就可以啦;榨汁的時候別忘了把籽去掉;不過還是希望大家少喝果汁,直接啃!
至於亞麻籽,雖然乾燥加熱的方法不能有效降低氰化物含量(得用沸水煮);但一般是少量進食,比如沙拉、或者麵包上撒一點,所以健康風險還是低的。
黃花菜黃花菜中含有「秋水仙鹼」,鮮黃花菜中含量較高,幹黃花菜中含量較低。
秋水仙鹼本身無毒,但進入人體後會氧化成二秋水仙鹼,產生劇毒。成年人一次吃50-100g左右鮮黃花菜(0.1-0.2mg秋水仙鹼)就可能引起中毒。
如何降低風險?
●鮮黃花菜用開水燙後,再用浸泡2小時以上,炒熟後吃#黃花菜燉肉,別有一番滋味#
●直接買處理好的幹黃花菜
● 少吃,一次不要吃太多
葫蘆/絲瓜/西葫蘆葫蘆、絲瓜、瓠子、苦瓜等葫蘆科的植物中含有「葫蘆素」,尤其是果蒂部位含量比較高。
誤食過量葫蘆素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等中毒症狀。有個中藥方叫「瓜蒂散」,用的就是這種催吐的作用。
如何降低風險?
●發苦的葫蘆、絲瓜和瓠子就別再吃啦。畢竟也不太好吃。
馬鈴薯土豆、番茄、茄子等茄科類植物含「茄鹼」(又叫龍葵素)的化學物質。變綠的土豆、未成熟的土豆、蕃茄中茄鹼的含量很高,容易引起中毒。
跟氰化物不同,茄鹼比較頑固,不但不溶於水,在高溫環境下也不能完全去除,所以不管你是沸水煮、還是用熱油炸,都不能分解毒性。
如何降低風險?
●不吃未成熟的、青皮的馬鈴薯、蕃茄
●買回來不馬上吃,放在陰涼處避光儲存。光線照射會讓馬鈴薯有葉綠素的部分產生大量茄鹼。茄鹼集中在薯皮下,起保護作用。#我要發芽咯#
●長出少許嫩芽的土豆……為了保險起見還是丟了吧。
●茄鹼含量高的土豆會有苦味,覺得味道不對就別吃了#不吃也罷#
看完之後,是不是都覺得無法愉快的吃東西了?
其實只要不亂吃不認識的、變質的、沒熟的、味道奇怪的食物,就能躲過大部分的毒。不管食物本身是否含"毒"。
大家都要注意食品安全
別讓「美食」成了「毒食」
參考資料
[1]https://www.cfs.gov.hk/tc_chi/programme/programme_rafs/programme_rafs_fc_01_17_report.html
撰文 | 臭豆腐
設計 | 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