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專家簡介:盧振和,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廣醫三院疼痛科主任,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疼痛科主任,廣醫二院疼痛科主任醫師,北京韓濟生疼痛研究院紅外熱像培訓中心執行主任,獲評全國德技雙馨“人民好醫師”稱號。擅長慢性疼痛對因診療,主攻微創治療神經痛。包括:頭痛、帶狀皰疹神經痛、頸或腰椎間盤出症、神經卡壓痛、三叉神經痛、糖尿病神經痛、癌痛、下肢潰瘍,以及頸肩腰腿痛、肌筋膜痛、關節痛等。樣、閃電樣、火燒樣、針扎樣痛,發作時不能吃飯甚至話也說不出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經痛必須得到有效治療,否則容易誘發心、腦缺血性疾病甚至梗塞。

在傳統的觀念裡,人們總是習慣把肌肉形象和年齡聯絡起來,年輕人總是一身腱子肉、強壯有力,而老年人無論是老當益壯抑或老態龍鍾,總是一副身材瘦削的形象,顯得“仙風道骨”。

其實,這種“仙風道骨”未必就是一種完美的老年形象,甚至人們常用來形容老年人的的“老來瘦”“精瘦”,很可能就是一種病態的體現。

機體的老化事實上可追溯到青年時期,如動脈粥樣硬化;隨著年齡增長,骨量減少、骨密度下降、食慾下降,骨骼肌量下降等等,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肌少症。

所謂“肌少症”,是指因持續骨骼肌量流失、強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綜合徵,在中老年人中比例較大。如果沒有營養和運動干預,三成60歲以上老人、一半80歲以上老人會發生不同程度的肌少症。骨骼肌量下降和肌力的下降,會降低人到活動能力,還會導致和加劇骨質疏鬆、關節炎等疾病的發生和發展,甚至成為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誘因。臨床上,這類患者多行走乏力、易骨折、臟器功能受損等,多見於中老年人。所以說“肌少症”是機體“由盛轉衰”的一個關鍵節點。

肌少症發生後,老年人的軀體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的質量及功能下降,更容易發展到衰弱階段。肌少症、衰弱的老人容易發生跌倒,繼而發生骨折。骨折後需要住院治療、手術干預,而住院期間及住院後的制動將使得老年人的肌肉進一步萎縮、軀體功能進一步喪失;且在這期間很容易繼發感染、壓瘡、下肢靜脈血栓等,最終結局就是殘障或失能。此外,即使骨折手術成功、術後傷口癒合恢復良好,老人的軀體功能也往往很難再恢復到跌倒前的水平。

因此維持一定量的肌肉質量和肌力十分重要,其直接關係到老年的生活質量。誰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自理,不依賴人也不需要依賴器具輔助,晨起能到公園散步走一大圈,傍晚能到學校接孫兒一起漫步歸家。所以說“人到老年,存錢不如存肌肉”。

如何合理干預“肌少症”?

1. 適當補充營養

肌肉的衰減,跟肌肉蛋白質的合成與降解失衡是有密切關係的。事實上,老年人對蛋白質的需求量比青壯年時還要高,且更要注重優質蛋白的補充,每公斤體重每天1.2克是比較理想的補充量。富含蛋白質的食物有畜禽類、魚類、蛋類和豆類等。同時多吃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加強消化、補充維生素。

對於消化力不足的老年人,少食多餐是個好辦法。像鍾南山一天吃四餐,多吃魚和蔬菜,是較合理的安排。另外,適當補充維生素,特別是維生素D,不但可促進鈣的吸引,還可助防治骨質疏鬆、維持骨骼強壯並防肌肉萎縮。對於牙不好,甚至已出現“少肌症”,特別是臥床不起的老人,可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服用乳清蛋白粉和必需氨基酸補充劑。

2. 缺不可少的運動

人的肌肉長期缺少一定強度的必要鍛鍊,都會出現廢用性萎縮。所以,即使上了年紀,也應保持適當的鍛鍊,一方面避免廢用性萎縮,另一方面可助保持較敏捷的反應和良好的平衡能力,防止摔倒。

除了散步,適合老年人鍛鍊的方式其實並不少。例如慢跑、游泳踩單車等,這對大多老年人的下肢鍛鍊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充分的了,而上肢肌肉鍛鍊則可透過使用啞鈴、彈力帶等來加強。

患有腰椎間盤疾病或膝關節炎的,可選游泳、騎單車等非重力負荷的抗阻鍛鍊。一般每週進行2~3次左右即可。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身體條件受限,運動強度可不能像年輕時那樣“衝”。

8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兩塊錢的維生素C,和幾百塊的維生素C區別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