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經八脈中以任脈、督脈的穴位運用最廣,但這並不是表示其它6條奇經就不重要。由於奇經八脈的功能,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彼此之間的聯絡,特別是對於某些疑難雜症或是婦科疾病,更與奇經八脈的病變息息相關。因此,可以這麼理解,如果十二經脈是學習鍼灸的入門,奇經八脈則是學習鍼灸的進階。
一、陽蹺脈當體內的陽氣偏盛時,容易引起陽蹺脈的經氣壅塞不暢通,因而導致雙目張開而難以入睡。當邪氣侵犯陽蹺脈時,也會使內眼角出現疼痛。
陽蹺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的前部左右彈指。陽蹺脈發病的症狀,表現為內踝以上弛緩,而外踝以上拘急;腰背疼痛、癲癇、突然仆倒、半身不遂、痺症,四肢強直而不靈活。
二、陰蹺脈
當體內的陰氣偏盛時,容易引起陰蹺脈的經氣壅塞不暢通,因而導致雙目閉合而嗜睡。陰蹺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的後部左右彈指。
陰蹺脈發病的症狀,表現為外踝以上弛緩,而內踝以上拘急;癲癇,患寒熱證,面板痺證,少腹疼痛,腹內拘急,腰及髖部疼痛牽引陰器,男子患陰疝病,女子則患崩漏症。
如果眼內角發紅疼痛,應取陰蹺脈治療;小便不通時,取陰蹺脈,或取足大趾三毛上之穴,或取血絡明顯處刺之出血。
三、陽維脈張潔古曰:蹺者,捷疾也。二脈起於足,使人蹺捷也。陽蹺在肌肉之上,陽脈所行,通貫六腑,主持諸表,故名為陽蹺之絡;陰蹺在肌肉之下,陰脈所行,通貫五臟,主持諸裡,故名為陰蹺之絡。陰蹺為病,陰急則陰厥脛直,五絡不通,表和裡病;陽蹺為病,陽急則狂走目不昧,表病裡和。陰病則熱,可灸照海、陽陵泉,(在膝下一寸䯒外廉陷中,足少陽之合也,筋病治此)陽病則寒,可針風池、風府。(在項後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太陽、陽維之會也)。
王叔和《脈經》雲:水流夜疾有聲者,土休故也,人亦應之。人夜臥則脾不動搖,脈為之數疾也。一雲脾之候在瞼,瞼動則知脾能消化也。脾病則瞼澀嗜臥矣。數說皆論目閉目不瞑,雖不言及二蹺,蓋亦不離乎陰陽營衛虛實之理。可互考者也。
陽維脈維繫人體的所有陽經,如果經氣失調,就容易失志惆悵,全身無力,並且動作不能自主。陽維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浮脈。
如果陽維脈發病,表現為惡寒發熱,目眩,如果陽邪偏盛,則表現為喘息抬肩,全身壯熱而如寒慄之狀。
四、陰維脈陰維脈維繫人體的所有陰經,如果經氣失調,就容易失志惆悵,全身無力,並且動作不能自主。陰維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沉大而實的浮脈。
如果陰維脈發病,表現為胸中疼痛,脅肋滿悶且疼痛。
《素問·腰痛論》曰: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與太陽合腨間,去地一尺。
王啟玄曰:陽維起於陽,則太陽之所生,並行而上至,下復與太陽合而上也。去地一尺,乃承山穴也。在銳腨之下,分肉間陷中,可刺七分。肉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裡之脈為二痏,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後。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拂拂然,甚則悲以恐。陰維之脈也,去內踝上五寸腨分中,並少陰經而上也,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一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築賓穴也。《甲乙經》雲,太陽之絡,別走少陰者,名曰飛陽。
五、衝脈
當寒邪侵犯衝脈時,容易導致血脈凝滯不通,經氣瘀阻於胸腹而喘息。衝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寸口脈中間堅實而直達關部。
衝脈的病證表現為氣機上逆,腹內拘急。如果衝脈發病,表現為少腹疼痛且上搶於心,或患症瘕,不孕,大小便失禁,脅肋脹滿而煩亂。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者何也?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也,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衝脈者,經脈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治之當各補其營而通其腧,調其虛實,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謂肝甲乙、心丙丁、脾戊己主氣,法時月也)
帶脈的病證為腹部脹滿,腰部寒涼無力如坐水中之狀。帶脈病證的脈象,表現為口脈中部脈左右彈指。
如果帶脈發病,表現為左右繞臍痛,腰脊、大腿內側疼痛,少腹疼痛且牽引命門,在女子則月經閉塞,或斷經後卻重來不止,陰部寒涼,不孕;在男子則少腹拘攣筋急,遺精。
七、督脈主要為脊柱強痛、角弓反張、神智異常等。督脈生疾,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衝疝。女子為不孕、癃痔、遺溺、嗌幹,治在骨上(謂腰橫骨上毛際中,曲骨穴也),甚者在臍下營(臍下一寸,陰交穴也)。實則脊強反折,虛則頭重高搖之,挾骨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張仲景《金匱》雲:脊強者,五痓(zhi:痙攣)之總名。其證卒口噤,背反張而瘛瘲。諸藥不已,可灸身柱、大椎、陶道穴。督脈病候的脈象為尺寸俱浮,直上直下,脈來中央浮直,上下動者。
八、任脈主要為疝氣、帶下、腹中結塊等。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上氣有音者,治其缺盆中(天突穴)。動苦少腹繞臍,下引橫骨,陰中切痛,取關元治之。苦腹中有氣,如指上搶心,不得俯仰,拘急。任脈病候的脈象為寸口脈來,緊細實長至關者。
奇經八脈中除督脈、任脈外,衝脈、帶脈、陰陽蹺脈、陰陽維脈,並不擁有專屬的穴位,因此必須借用十二經之穴位。就是不知道針刺的時候,“離穴不離經”還能不能站穩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