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痛風在中醫裡面的記載

根據中醫疾病分類,痛風屬於“痺症”。

痺,即痺阻不通。痺症是指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溼、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臨床上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性的特點。主要病機是氣血痺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痛風病人應根據其關節炎的症狀特點與是否急性發作等決定痺症的性質,是屬於風寒溼痺,還是風溼熱痺,有無痰瘀痺阻證,然後再對症下藥。

中醫將痛風分為3個病期13個型別治療。痛風病情甚為複雜,病程長短不一,複發率高,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有高尿酸但無症狀,有的纏綿不愈甚至發展到痛風性腎病,在痛風早期又容易與其他關節痛混淆。

痛風病曾被稱之為“宮廷貴族病”。由於患者常以關節疼痛就診,所以中醫將其歸入“痺證”範圍。痛風病日久,可出現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脾腎二髒清濁代謝紊亂尤為突出。

痛風病情甚為複雜,病程長短不一,複發率高,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有的有高尿酸但無症狀,有的纏綿不愈甚至發展到痛風性腎病,在痛風早期又容易與其他關節痛混淆。所以,採用中醫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方法,對緩解症狀,降低尿酸,鞏固療效有明顯優勢。

西醫認為,痛風是人體內有一種叫作“嘌呤”的物質,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發生了紊亂,尿酸(嘌呤的氧化代謝產物)的合成增加或排出減少,造成高尿酸血癥,當血尿酸濃度過高時,尿酸 即以鈉鹽的形式沉積在關節、軟組織、軟骨和腎臟中,引起組織的異物炎性反應,就叫痛風。

痛風在臨床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高尿酸症期,病人除了血尿酸升高外,並未出現痛風的臨床症狀;

第二階段為痛風早期,血尿酸持續性增高,導致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突然發作,絕大多數人是在睡夢中像被刀割般的疼痛所驚醒,首發部位常是腳的大拇趾,關節紅腫、灼熱發脹,不能蓋被子,腳伸在外邊,若有輕微的風吹過或稍有觸碰,活動一下腳趾頭,立馬疼痛得像鑽心一樣,但在幾天或數週內會自動消失,這種“來去如風”的現象,稱為“自限性。一次疼痛後,看起來關節炎症消失了,和正常人一樣,實際上尿酸的結晶並沒有消失,繼績作怪,漸漸天節變得腫脹僵硬、屈伸不利。

第三階段為痛風中期,由剛開始發病時的一個腳趾關節,痛風性夫節炎反覆急性作,幾次急性發作以後,逐漸波及到指、趾、腕、踝、膝關節等全身關節,進而周圍的軟和骨質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功能障礙,尿酸結晶不斷沉積,慢慢地形成了結石一樣的痛風石,此時,腎功能正常或表現為輕度下降。到晚期就發生潰破。

第四階段為痛風晚期,患者關節畸形及功能障礙日益嚴重,痛風石增多,體積增大,易破潰流出白色尿酸鹽結晶,由於關節永久性畸形,影響了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給病人帯來極大地身心痛苦。尿酸鹽不斷沉積到腎臟裡,形成腎結石等,臨床出現浮腫、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壓、貧血等提示腎功能受到損害,腎功能明顯減退。病情進一步發展,則出現不易逆轉的腎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中醫名家如何認識痛風

中醫學中亦有“痛風”病名,且歷代醫家有所論述。

元・朱丹溪《格致餘論》就曾列痛風專篇,雲:“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水或立溼地,寒涼外搏,熱血得塞,汗濁凝滯,所以作痛,夜則痛甚,行於陽也。”

明・張景嶽《景嶽全書・腳氣》中認為,外是陰寒水溼,今溼邪襲人皮肉筋脈;內由平素肥甘過度,溼壅下焦;寒與溼邪相結鬱而化熱,停留肌膚,病變部位紅腫潮熱,久則骨蝕。

清・林佩琴《類症治裁》:“痛風,痛痺之一症也,初因風塞溼鬱痺陰分,久則化熱致痛,至夜更劇。”

同時現代醫學所講的痛風還相當於中醫的“痛痺”、“歷節”“即氣”等症。

中醫對痛風病因與發病機制的認識有以下幾方面:

1、素體陽盛,臟腑蘊毒:臟腑積熱是形成毒邪攻入骨節的先決條件,積熱日久,熱鬱為毒是發生本病的根本原因。

2、溼熱濁毒,留注關節:溼熱濁毒,根於脾胃,留滯經脈,壅閉經絡,流注關節,若正虛邪戀,溼毒不去,循經竄絡,附於骨節,形成痰核,堅硬如石。所以溼熱濁毒是形成痛風石的主要原。

3.脾虛為本,溼濁為標:素體脾虛加之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失調,釀生溼濁,外注皮肉關節,內留臟腑,發為本病。

4、外邪侵襲:外邪留滯肌肉關節,致使氣血不暢,經絡不通,不通則痛,久則導致氣血虧損,血熱致瘀,絡道阻塞,引起關節腫大、畸形及僵硬。

中醫治療痛風,急性發作期以驅邪為主,治法有除溼洩濁,祛風散寒,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等。緩解期扶正祛邪,用健脾益氣、補益肝腎等。

藥都禹州中藥炮製

河南省禹州市是全國知名的藥都,自古以來就是全國四大中藥材集散地之一。從黃帝大臣雷公開創中藥炮製,到扁鵲、張仲景、華佗,尤其是唐代藥王孫思邈等長期在此行醫。民間流傳了大量驗方與中藥材炮製的工藝。

雖然近代以來,隨著禹州淪為中原腹地縣城,名醫漸稀,但民間仍然流傳著大量的驗方與炮製工藝。這些都是久經時間與老百姓考驗的良方,每一個方子、技藝都是歷經幾萬、幾十萬、幾百萬人的親身試藥,以及十年、百年、千年的實驗實踐,是中國醫藥的寶貝。

清代吳師機留下來的痛風膏。該膏主要從傷寒陰症切入,能夠有效的除溼洩濁,祛風散寒,活血通絡。對於痛風的急性發作期有著良好的功效。

在隨後的痛風緩解期,再搭配吳師機的健脾膏,以及滋陰壯水膏、扶陽益火膏等辯證使用,能夠取得極好的療效。

中醫藥的治療,大抵是疏導經絡、平衡臟腑,從而扶正祛邪,使得陰陽平衡,把“疾病”這種症狀給化解。這是一個整體的康復過程,並不是把“疾病”當做敵人,因此週期相對較長。不像西醫的標靶對治,切割挖補,攻城略地,來的迅速。兩者各有所長,患者對此應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新鮮美味的橘子大量上市,腎病患者能吃橘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