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過少古籍有稱"經水澀少""經水少""經量過少"。月經過少是指月經週期正常但月經量明顯減少,少於平時正常月經量的1/2,或不足30mL,或行經持續時間僅1~2d,甚或點滴即淨,連續2個週期或以上。臨床很多疾病可以導致月經量少,如卵巢早衰、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薄、子宮內膜結核、盆腔手術損傷等。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及社會的發展,月經過少的發病率有升高趨勢,嚴重影響著廣大女性同胞的生殖健康。
中醫認為月經過少的原因是什麼呢?
中醫認為月經過少病因有虛有實,虛者多因腎虛、脾虛、血虛、肝腎陰虛,實者多因氣滯、血瘀。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大病均可影響到腎,進而影響到衝任。腎中精血不充、腎中之氣不健是導致月經量減少的根本原因。月經過少重在肝腎,腎氣充盛,肝氣條達則從而胞宮得養,經事正常。肝腎不足,癸水衰少,則致血海不充,血海空虛,經水不得下洩,出現月經量少,甚至閉經,不孕。女子以血為本。而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
若素體脾虛或飲食不節,或勞倦、思慮過度均可導致脾虛不能化生氣血而致月經過少。肝藏血,主疏洩。若肝血不足,疏洩失度亦可致。實者則主要在於血瘀。淤血內停可致衝任不暢進而可致月經過少。月經過少有虛有實,精血虧虛,無以化生經水則經量過少;氣血不通,經絡阻滯,衝任不暢,或瘀或寒均可使衝任不暢。情志因素導致氣機逆亂,衝任氣血不暢是發病的重要因素。
中醫治療方法
1、 辨證治療
辨證是中醫治病的精髓,體現個體化治療。依據月經過少病因病機通常以腎虛和血瘀分型居多。故而,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多產,或久病大病可影響到腎,治則均以補腎益精,養血調經為大法。月經過少與腎、肝、脾密切相關,現代醫家遣方用藥亦有從臟腑入手。
2、 分期治療
中醫藥治療月經過少具有其獨特優勢,不僅可以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進行辨證論治,而且可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月經週期不同的時間段,進行週期治療,做到因人因時治宜。目前臨床分期有兩期、三期和四期。其中最常見的為經後期、經間期、經前期、行經期四期。
經後期
有醫家提出在治療月經過少經後期時應注意滋陰不忘扶陽,所謂孤陰不長。藥用熟地黃、枸杞子、紫河車、鹿角膠、阿膠等。
經間期
經間期是以由陰轉陽,由虛至盛之時期。藥選山茱萸、熟地、桃仁等;常佐以路路通、皂角刺、益母草、澤蘭葉、留行子等。
經前期
經前期為陽長陰消期,用藥常選女貞子、旱蓮草為主方以補益腎陰,並選用菟絲子、仙靈脾、鹿角霜以溫補腎陽。
行經期
此期血海充盈而溢,氣血調達,陽氣隨之疏洩。治療上常去參、芪等補益藥,予四物湯加活血通經藥出入;如益母草、雞血藤、當歸、桃仁、熟地、赤芍、丹參、紅花、三稜、莪術、川牛膝等活血調經,祛瘀生新之品。
辨病治療
近年來,由於人工流產等宮腔操作的增多,以人工流產後內膜損傷、宮腔粘連等而致的月經過少也相應增多。針對這一現象,各醫家針對不同病因在治療上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與特色用藥。如,治療子宮內膜損傷性月經過少以滋腎填精、益氣通絡為治則,藥用熟地、菟絲子、枸杞子、山藥、山茱萸、當歸、炒白朮、赤白芍、制香附、炙甘草等。
中醫在治療月經過少除了單純中藥內服外還可外敷、灌腸或者聯合使用或配合其他療法。
中醫藥治療月經過少經過多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縱觀各家,在治療中有一點萬變不離其宗即補腎。月經過少的病因病機複雜,虛證的根本在於腎,與肝、脾密切相關,實則主要在於血瘀。月經過少臨床可運用辨證、分期、辨病及其他治療包括外敷、穴位埋線、灌腸、循經絡仿生物電刺激等多種傳統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