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對於整日待在辦公室的白領來說,一天要耗費的腦細胞實在是太多了。休息少、缺運動還常常需要加班熬夜,身體一度被消耗,就很容易處於亞健康的狀態。

白領人群比較突出的健康問題分為兩大類:1、代謝紊亂疾病。2、疲勞、失眠、心理障礙等亞健康問題嚴重。專家分析,這類疾病的形成除工作緊張、經常加班等壓力因素之外,長時間上網、應酬過多、飲食不科學、作息無規律、缺少體育鍛煉以及家庭不和睦、精神壓抑等都是重要因素。

在學習足部反射區按摩之前,需要對足部的基礎解剖有一些了解,不要您死記硬背,看一看了解就行,方便下一步的學習如何進行足部反射區按摩

足部基礎解剖

一、足部的骨骼

足骨共26塊,分為附骨、跖骨和趾骨。

1、附骨:位於腳的後半部,共7塊;

①跟骨:位於腳後跟處,是足骨中最大者,後端向下突出稱為跟骨結節;

②距骨:位於跟骨上方,高出於其他的跗骨;

④中間楔骨(第二楔骨)

⑤外側楔骨(第三楔骨)分別位於足舟骨與第1至3跖骨之間;

⑥骰骨:位於跟骨之前,足外側緣,其後方突起為骰骨粗隆;

⑦足舟骨:位於距骨與三塊楔骨之間,內側有一向下方的園形突出部,稱舟骨粗隆。

2、跖骨:在足的中部,共5塊,自內向外依次為:

①第一跖骨,在近腳跟一端下方為第一跖骨粗隆;

②第二跖骨;

④第四跖骨;

⑤第五跖骨,近腳跟一端外側有一乳狀突起,稱為第五跖骨粗隆,居足外側的中部。

每塊跖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頭(靠近腳趾的一端)等三部分。

3、趾骨:共14塊,包括:拇趾二節(近節趾骨、遠節趾骨);

第二趾至第五趾各三節(稱為近節趾骨、中節趾骨及遠節趾骨);

每塊趾骨又分為底(靠近足跟的一端),體及滑車(靠近足趾一端)等三部分。

在足部可摸到的明顯骨性標誌:

(足內側)內踝;

舟骨粗隆(內踝前約2.5釐米處);

第一跖骨粗隆;第一跖骨小頭(第一跖骨近拇趾的一端)。

(足外側)外踝;第五跖骨粗隆;

第五跖骨小頭。

(足底)跟骨結節(腳跟下方);

跟骨載距突(內踝下2.5釐米,距骨下方);

第1一5跖骨小頭;

第1一5跖骨基底膨大部。

(足背)第2跖骨基底部

(足弓)跗骨和跖骨由韌帶、肌肉牽拉形成一個凸向上的弓,稱為足弓。主要的弓是足內側的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構成。人站立時,足骨僅以跟骨結節及第一跖骨頭、第五跖骨頭三處著地,共同承受全身的重量。

二、足部的關節

1、距小腿關節(踝關節):由小腿脛骨下關節面和內、外踝關節面與距骨構成。有內側韌帶,連線內踝、舟骨、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連線外踝、距骨和跟骨。外側韌帶較內側韌帶為弱,常因足過度內翻而引起損傷。踝關節可作屈伸運動。

2、跗骨間關節,包括:

距跟關節(距骨與跟骨);

距跟舟關節(距骨、跟骨與足舟骨);

跟骰關節(跟骨與骰骨),與距跟舟關節又構成跗橫關節。

3、跗跖關節:由三塊楔骨、骰骨與五塊跖骨底構成,屬於微動關節。

4、跖趾關節:由跖骨頭與近節趾骨底構成,可作屈伸運動。

5、趾間關節:各節趾骨之間,可作屈伸運動。

​三、踝關節與韌帶

1、踝關節韌帶組成包括3 個部分:

(1) 、外側副韌帶:

A、距腓前韌帶,起自外踝前緣,向前內側走行, 止於距骨頸,寬6-8mm,長約2cm。韌帶的朝向與踝關節的位置相關,在跖屈其平行於足的縱軸,在背伸則幾乎垂直於脛腓骨,此韌帶在背伸或自然位較鬆弛,而在跖屈或內翻、內旋位時韌帶張力增加;

B、距腓後韌帶,有3 條, 韌帶中最寬大的一條呈三角形, 起自外踝後面, 向後內側走行, 止點較寬, 附於距骨的外側結節及附近部分;跟腓韌帶為關節囊外組織, 起自外踝尖端, 向後內呈30度走行, 止於跟骨外側面的一個小隆起,當足部內翻、跖屈位著地時, 距腓前韌帶遭受張力最大, 因此損傷的機會最多。

C、跟腓韌帶,走行與腓骨縱軸成133°夾角, 其跟骨附著處到距下關節為13mm, 距腓前韌帶的距骨附著處到距下關節為18mm。

(2)、內側副韌帶( 亦稱三角韌帶) , 分淺深二層, 淺層起於內踝前丘部, 遠端大部分止於舟骨和載距突的上部、深部或三角部及跟舟跖側韌帶, 小部分止於距骨, 亦稱跟脛韌帶。深層粗大( 包括距脛前韌帶、脛舟韌帶、距脛後韌帶) , 起於內踝後丘及前、後丘間溝, 止於距骨、舟骨及跟舟跖側韌帶, 能限制距骨側向移位。

(3)、脛腓下聯合韌帶:由4 部分組成。

A、下脛腓前韌帶:由脛骨前結節向下外以近45°角斜行止於腓骨外踝的前面及附近粗糙骨面上,長20~30 mm,寬20 mm。

B、下脛腓後韌帶:與脛腓下前韌帶位置相當,自脛骨遠端後結節斜向遠側止於外踝的後外方,其下部纖維距脛骨下關節面尚有相當距離,因此使接受距骨的窩加深,恰好容納距骨的後外側部分,覆蓋著脛距關節後面,起到穩定距骨的作用。長30 mm,寬20 mm,厚5 mm。

C、下脛腓橫韌帶:位於下脛腓後韌帶的遠側、深層,橫行於脛骨後面的下緣與外踝內側後部的三角間隙內,類似於盂脣,加深了脛距關節,防止脛腓骨沿距骨上面向前脫位。

D、骨間韌帶:脛腓骨之間的骨間膜在遠側逐漸增厚,形成骨間韌帶;在脛骨關節面上0.5~2 cm處連線於脛骨和腓骨,是最短的一部分韌帶,上連於脛腓骨間膜,下連於脛距關節上突的滑膜纖維斜行,由內上方向外下方,起到加強脛腓骨的連結作用。

這4條韌帶共同組成了韌帶聯合,維持踝穴的穩定性。如果此結構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外踝和距骨向外移位,當踝關節間隙在X線片上大於等於4 mm時,就可診斷為韌帶聯合損傷。在後旋一外旋損傷中,首先是下脛腓前韌帶發生損傷(I型),其次是腓骨(Ⅱ型),然後是下脛腓後韌帶(Ⅲ型),最後是足踝穴內側面(IV型),此處張力導致三角韌帶斷裂,或者內踝橫斷撕脫性骨折。

​四、足部的肌肉

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肌屬於骨骼肌。每塊肌均有一定形態、構造和血管供應,受神經支配。如支配肌的神經受損傷或病變,肌失去神經支配而發生癱瘓,肌的血液供應受阻,可引起肌的壞死。若肌長期不活動,則萎縮或退化。

1、足背肌

①趾短伸肌:由跟骨至第2至4趾,作用為伸第2至4趾。

②拇短伸肌:由跟骨至拇趾,作用為伸拇趾。

2、足底肌

①拇展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外展拇趾。

②拇短屈肌:由跗骨至拇趾,作用為屈拇趾。

外側群

①小趾展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展小趾。

②小趾短屈肌:由跗骨至小趾,作用為屈小趾。

中間群

①骨間跖側肌:由第三至五跖骨至第三至五趾骨,作用為內收第三至五趾。

②骨間背側肌:跖骨至第二至四趾骨,作用為外展第二至四趾。

④趾短屈肌:由跟骨結節至第二至五趾,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⑤跖方肌:由跟結節至趾長屈肌腱,作用為屈第二至五趾。

望足診病

許多疾病通過對人體雙足的觀察就能大致診斷出來。如足部反射區區域性出現明顯的凹陷,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可能“有疾病”;足部反射區區域性出現明顯腫脹、隆起,可能提示該反射區對應的臟腑器官可能有慢性器質性病變。

望足診病的順序

將被按摩者的雙足豎起,放在按摩者的正前方,按照雙足反射區按摩的順序從足底反射區、足內側反射區、足外側反射區、足背反射區,從足趾看到足跟,先看一隻足再看另一隻足,之後進行雙足對比。通過觀察雙足面板的顏色、面板的彈性、皮下組織的豐滿程度、 面板表面異常的贅生物、區域性是否有腫脹或凹陷、趾和趾甲的形態變異、足弓是否變形或消失等異常的現象,來判斷雙足的哪些反射區有異常,進而判斷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有無病理變化。

全足望診要點

足部反射區區域性出現明顯的凹陷,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可能“有疾病”,如子宮切除術後,該臟器相對應的反射區就會出現明顯的凹陷,區域性組織鬆軟。

足部反射區區域性出現明顯腫脹、隆起,可能提示該反射區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患有慢性器質性病變。比如,在患者雙足的膀胱反射區見到明顯的區域性腫脹,說明該患者可能患有前列腺增生、慢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膀胱炎等病變。

足趾部面板的水腫,提示該患者可能患有腎臟、心臟及迴圈系統的疾病,或患內分泌功能失調而致盆腔充血。足部內外跟的損傷及淤血,與盆腔和髖關節的病變有關。

足趾部望診

足拇趾的面板呈暗紫色時,可能提示該患者腦部缺血、缺氧或可能有腦血管病變等。足拇趾的面板及皮下組織乾癟失去正常彈性,提示腦動脈硬化、腦供血不足,甚至可能患有腦軟化、腦萎縮等病變。

足部的5個足趾(左右各5個足趾),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飽滿圓 滑,手按壓肉球部分感到柔軟並富有彈性,為實型;如果趾尖端部的肉球部分不豐滿而乾癟,手按壓肉球部分無彈性而感堅硬,為虛型。

如右足大拇趾比左足大拇趾大,表示該人身體健康;若左足大拇趾大於右足大拇趾,表示該人身體處於緊張疲勞的狀態中,提示該人有性功能減退及易患器質注疾病。

雙足不同足趾的異常現象,也是提示該人患各種癌症的先兆。比如:左大拇趾趾腹堅硬,趾腹頂端像筆尖般,第二足趾的跖趾關節不能屈曲的人,有可能患胃癌;右足大拇趾趾腹尖端堅硬、第4足趾趾根部有硬塊,提示有可能患肝癌;大拇趾趾根部有硬塊,足根部及足內側弓中部有硬塊,提示有可能患喉癌;第五足趾趾根部有硬塊時,提示可能患乳腺癌或子宮癌(足根部有硬結)。

當然,如果足部不同部位生有硬結,可以肯定相對應的臟腑器官不正常,但是否患有癌症決不能單憑在某一部位有無硬塊或硬結來判斷,應參照全身其他症狀,否則,就太輕率了。然而,硬結的出現可以提醒人們早注意、早檢查、早治療。

足弓部望診

人體足弓的變形,甚至骨骼構造發生變化,標誌著平衡力點的改變。足部不同部位支撐人體全身的重量也不同,導致足底有些反射區受壓,直接影響有關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如:患扃平足的人容易產生疲勞感,脊柱各椎體容易患骨質增生症,容易患胃腸道疾病、便 祕等,容易患肩背軟組織病變,肝臟、膽囊、心臟的生理功能將直接受到影響。

足面板望診

雙足面板的異常現象如:皸裂、趾間疣、小囊腫、角質化、雞眼、足癬、面板淤血或發紅等出現在反射區上,說明其相對應的臟腑器官有病理變化。雙足底的面板乾癟皺褶,提示該人的新陳代謝障礙、胃腸功能差、內分泌失調。

通過對雙足的望診,可以獲得對雙足的整體印象,從而提示我們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可能發生了病理變化。但是,人體足底有些反射區上出現的異常變化,不見得都說明其相對應的組織器官有病理變化。比如:位於跖趾關節處(人體足底前腳掌部位)出現的角化層,可能是跖骨頭的變異而引起的組織增生,不一定有什麼特殊的病理含義。我們在對雙足望診時應予以鑑別,以提高對疾病的診斷率。

觸足診病

觸足診病就是按摩者用手指仔細按摩、擠壓患者足部反射區,以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並推斷疾病的部位、性質和病情的輕重等。

觸足診病一般分為有痛診斷和無痛診斷。

有痛診斷

在按摩過程中,如果在某反射區按壓時,患者感覺異常疼痛或觸控到皮下結節,這說明相對應的臟器可能有病了。每個人對疼痛的敏感程度有差異,另外,每個反射區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樣,所以要特別注意按摩擠壓的力度要均勻,便於準確地發現異常反射區域。

皮下結節往往和異常疼痛是同時存在的。這些結節有圓形的、條索狀的、小粒狀的等。初學者因為手指的感覺還不夠好,不一定能區別是否是小結,但觸控多了就會有所體會。

人體是一個整體,反射區與反射區之間的關聯性很強。確診了一個反射區有問題,與此有密切關係的反射區也可能會有異常的表現,如子宮有問題,卵巢也可能有問題。

無痛診斷

有些患者的足,在按壓時不覺疼痛,但有異樣的感覺,這也是病理的反應,通過仔細的觸控也可作出無痛診斷。在作無痛診斷時,要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1、骨骼:

觀察骨骼的形狀是否變形,如長期穿髙跟鞋的女性,足跟部骨骼變形,往往伴有盆腔病變。鼻反射區凹陷的人可能有過敏症,鼻反射區凸出者則易產生炎症。某些臟器摘除的患者,其相應反射區內有凹陷。

2、肌肉:

足掌部肌肉過於鬆軟,表示氣虛陽衰,過於僵硬,表示氣滯血瘀,功能障礙。

3、溫度:

足掌冰冷,屬於陽虛血凝、迴圈不暢;足心發燙,屬於陰虛火旺。

4、溼度:

足的溼度可反映內分泌腺和腎的功能,尤以足趾之間更為明顯。足趾間千裂角化,多見於血虛早衰的中年人;足趾間過於潮溼,多見於溼熱偏盛、內分泌失調的患者。

5、顏色:

在某反射區如發現有顏色變化或出現異常的藍色或白色點狀物,說明相對應的臟器可能有問題。大腦及額竇反射區呈紫暗色,提示腦血管有疾患,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6、觸感:

按摩足部各反射區時,如觸控到皮下有異常結節,說明相對應的臟器可能有問題。例如:脊柱有損傷或病變時,在相對應的反射區內可能會摸到類似骨質增生的結節或條索狀物,失眠患者,在其腹腔神經叢反射區也可觸及米粒大小的硬結;子宮、卵巢有病患時,其相對應的反射區可能會有水流動的感覺。

觸足診病有時會出現下列兩種情況:

第一,當按壓足部反射區時,幾乎所有反射區都有疼痛反應,這不能認為這個人全身有病,只表明此人各系統的功能不是高水平的健 康狀態。

第二,已經過臨床各項檢查確診某一器官有病變,但擠壓足部相對應的反射區卻無任何反應,這時最好對先前的診斷重新考慮,仔細 複查。

下堂課,一起學習足部反射區的定位和生理功能,功效,按摩該反射區的適應症!​​​​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長期喝電熱水壺燒水,對人體到底有多大?我們喝水時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