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神農本草經》上說知母“味甘,性寒。主治消渴,消除熱邪;治療肢體浮腫,通利水道;補益不足,增添氣力。”

這就是知母,性味苦寒而不燥,為常用滋陰清熱藥,上能清肺熱,中能除胃火,下能瀉腎火,不論自己是甘是寒,還是如此普通平凡,惟知自己的使命便是救病體於水深火熱中。

臨床上,想更好地發揮滋陰清熱的作用,單用一味藥往往是不夠的,所謂“用藥如用兵”,不同藥物配伍可產生不同的作用,若用得好,效果甚佳。那麼,知母對藥和配伍,你知道多少?

知母、生地黃

【功用】

二藥相用,滋陰清熱,涼血生津。

用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舌紅脈數,以及消渴引飲,低熱等症,如糖尿病,感染性、非感染性疾病之高熱、低熱等。

【解析】

二藥甘苦寒,性味相濟,知母以清熱瀉火,養陰生津為長;生地以清熱涼血,生津止血為優。二者互用,屬相須之用。

吳氏《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即取二藥與丹皮、青蒿、鱉甲為伍,意在以二藥滋陰清熱,治陰虛內熱之本,且助鱉甲入陰分以退虛熱,再佐以丹皮以涼血活血,助青蒿透洩陰分之伏熱,故成養陰清虛熱之名方。

二藥皆入腎經,《得配本草》又云:“知母得地黃潤腎燥。”是以二者相配又每用於治糖尿病,如名醫陳樹森先生驗方清熱養陰湯治糖尿病,即以之與生石膏、黃芪、人蔘葉、熟地、元參、枸杞子、山藥、黃精成方。

知母、麥冬

【功用】

二藥相伍,金水相生,清熱養陰。用於肺熱陰傷,咳嗽痰少,咽乾,咽痛,如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解析】

麥冬,即麥門冬,又名沿階草,甘微苦,微寒,入心、肺、胃經,具潤肺養陰,生津養胃,清心除煩之能,故其用有三,一曰治陰虛肺燥者,症見乾咳少痰等;二曰治熱病傷陰證,症見口乾欲飲等;三曰心陰不足證,症見心煩不眠等。與知母相用,屬相須之用,《得配本草》雲:“知母得麥冬瀉肺火。”

知母、人蔘

【功用】

二藥相伍,一陰一陽,氣陰並補,益氣養陰,清虛熱。用於妊娠氣陰不足,胎動不安,心煩不寐者:或慢性阻塞性肺病,氣陰兩傷證,症見乾咳氣喘,心慌脈弱。

【解析】

二藥陰陽互濟,既益氣生津,又滋陰退熱,屬相使之用,陳藏器《本草抬遺》載曰:“知母棗肉為丸,人蔘湯下,治妊娠子煩。”二者湯煎為用,《得配本草》即雲“治子煩”,迄今臨床亦用之,頗有良效。

知母、萊菔子、杏仁

【功用】

三藥相配,清滋潤肺,祛痰止咳。用於肺熱久咳陰傷,喘息痰多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

【解析】

萊菔子,以理氣消食、降氣化痰為長,與知母、杏仁為伍,屬相使之用。鄧筆峰《雜興方》載三者米糊丸,薑湯下,治久嗽氣急。後世臨床亦每用之,如名醫祝諶予先生曾制杏仁四子湯,以治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若兼有肺熱陰傷,痰黃稠而咽乾者,即以三者配葶藶子、白芥子、蘇子為伍。

知母、百合

【功用】

二藥相伍,清熱滋陰,肺腎並治,寧心安神。用於治百合病,即心煩口渴,寐差等,如神經官能症者,以及肺腎陰虛而致的久咳,咯血者。

【解析】

二藥為用,屬相須者,共奏滋陰潤燥,養心寧神之效。《金匱要略》稱之百合知母湯,治百合病發汗後心陰被耗所致心神不安,心煩口渴者。後世葛可久《十藥神書》保和湯治久咳肺痿,即用二藥與貝母、天冬、花粉、杏仁、五味子、紫菀、桔梗、阿膠、當歸、地黃、百部、款冬花、薄荷、馬兜鈴、甘草為伍。

知母、黃柏

【功用】

二藥相配,苦寒相濟,有滋有瀉,滋陰瀉火,清熱燥溼。主治陰虛發熱,潮熱骨蒸,盜汗等症;或陰虛火旺,相火妄動,夢遺滑精等;或男子“強中”,女子性慾亢進;或溼熱下注,陰虛潮熱,小便不利等。

【解析】

知母以滋陰瀉火,生津止渴為善;黃柏以清熱燥溼,瀉下焦之溼熱相火為長。二者相伍,為相須之用,取長補短,相輔相成。東垣《蘭室祕藏》滋腎丸(即通關丸),即以二藥和肉桂為伍,治膀胱溼熱,小便不通,少腹脹滿,尿道澀痛等症。

對二者配用釋之曰:“凡病小便閉塞而渴者,熱在上焦氣分,肺中伏熱,不能生水,膀胱絕其化源,宜用氣薄味薄淡滲之藥,以瀉肺火,清肺金而滋水之化源。若熱在下焦血分而不渴者,乃真水不足,膀胱乾涸,乃無陰則陽無以化,法當用黃柏、知母大苦大寒之藥,以補腎與膀胱,使陰氣行而陽氣自化,小便自通。”

知母、黃柏、甘草相伍,張景嶽稱之“正氣湯”,用治陰分有火之盜汗。《醫宗金鑑》將二者與六味地黃丸為伍,謂之“知柏地黃丸”,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盜汗遺精者。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預防血栓?推薦這個方法,簡單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