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溼關節炎是個古老的病。
漫溯歷史,兩千多年前,無論是西方的醫學名著《希波克拉底全集》,還是東方的《黃帝內經》,都有過關於類風溼關節炎(以下簡稱“類風關”)的記載。
早診早治,這個“殺手”不可怕目前,中國大約有500萬人,正在遭受類風關的侵襲。人們把這個病喻為“不死的癌症”。
真有那麼可怕嗎?
類風關是一種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起初多以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
但是,隨著關節逐步被破壞,類風關除了導致關節畸形、強直以外,還會對全身的諸多部位如肺、心臟、血管、眼睛等造成損害。
這些關節外症狀要比關節症狀厲害得多,尤其像類風溼血管炎、肺間質纖維化,往往成為致死的主要原因。
值得慶幸的是,類風關致死只是個別案例。
大部分患者只要早期診斷、規範治療,不僅能夠緩解症狀、控制病情,還能按部就班地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過上跟普通人完全一樣的生活。
發病後半年內治療,有望停藥“早診斷、早治療”是對戰類風關的決勝法典。
通常,類風關發病的頭3-6個月,是治療的“機會窗”,即對該病發展干預的最佳時期。
此時,若採取正確的方案積極治療,則效果好,有可能實現停藥緩解。一旦錯過治療的機會窗,軟骨和骨質就會逐漸被侵蝕。若此後還不積極採取正確的干預措施,2年內,關節破壞程度將達50%,3年內達70%,5年達75%,這時治療就比較棘手了。
及時捕捉類風關的“蛛絲馬跡”然而,遺憾的是,初次到診室的類風關患者,有相當一部分人發病已超過6個月,錯過了治療機會窗。
原因何在?
該病往往起病隱匿、變化多端,不少患者就醫中走了彎路。
有的患者先是感到全身疲乏、食慾不振、莫名消瘦、手足麻木等,以為只是受了累,或是感冒、亞健康,於是就不以為意。
有的患者全身痠疼,並伴有區域性小關節的腫痛、僵硬等,但由於尚能忍受,為圖省事,便一直拖著,不去就醫。
還有的患者因為類風關而出現頸椎、顳頜關節等處的非典型性症狀,輾轉於骨科、神經科,卻得不到明確的診斷,等等。
當出現如下疑似類風關的症狀,要及時去正規醫院的風溼免疫科就診。
●持續性低熱,沒有刻意減肥卻體重下降,莫名地感到疲乏,甚或全身疼痛。
●晨僵。表現為早晨醒後,病變的關節感到僵硬、發紫,像膠粘住了一樣,持續1小時以上,才能緩解。活動後,明顯改善。
●關節痛及壓痛。這種痛多呈對稱性和持續性,時重時輕,受累關節處的面板還可能出現褐色色素沉著。
特別提醒,類風關多發於女性。30-60歲女性,若家族(尤其是一級親屬)有風溼性疾病相關史,尤其要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