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冬至陰氣盛極、陽氣始萌,這一天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慢慢變長。冬至進補是養生的大好時機,可扶正固本、培育元氣,增強抗病能力,為來年打好基礎。那麼,對孩子來說,該如何補腎保健呢?

孩子消化好、沒生病的時候,食療補腎是個不錯的選擇。推薦一款米糊、一碗湯。

01

黑米核桃糊

功效:健脾補腎,可作為日常保健,每週1-2次。

方法及材料:黑米50、核桃20、砂糖適量。黑米淘洗乾淨,浸泡1夜,瀝水,加入核桃、水、砂糖適量,加入豆漿機或者破壁機中,打成糊即可。3歲以上可食用。蠶豆病可食用。2歲以下或者消化能力弱的少吃。

02

山藥芡實羊肉湯

功效:健脾補腎,適合陽虛體質,如經常手足冰冷、神疲發力、大便稀爛、小便清長、夜尿多、遺尿。

方法及材料:羊肉1兩、鮮山藥1段(約30克)、芡實10克、紅棗2顆。芡實先浸泡約1小時,羊肉洗淨切小塊,山藥去皮洗淨,切小塊。羊肉焯水、衝去泡沫,放砂鍋中加薑片、適量水煮沸,加入芡實紅棗煮1小時左右後,加山藥再煲半小時,加鹽調味即可。3歲以上消化好、無病痛時吃。蠶豆病可以吃。

食療雖好,不宜過多。平常調護要順應天時,調整作息,提倡早睡晚起,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也應該適當戶外運動,曬曬太陽哦!

小寶寶和脾胃功能差的孩子,補腎氣最好的方法就是小兒推拿。來學一學家庭保健推拿吧。

按揉關元穴

位置:腹正中線上,臍下3寸(小兒自身4橫指)。

功效:培補元氣、調和氣血。有強壯作用,可作為日常保健。

方法:順時針按揉2-3分鐘。

捏脊

位置:背部督脈,由腰骶部起沿脊柱兩旁捏至大椎穴旁。

功效:調和氣血、調整臟腑、培補元氣,具有強壯身體的功能,是小兒保健常用手法之一。

方法:自下而上捏脊,5-6遍。最好在早上實施本法。

按揉湧泉穴

位置:腳底二、三趾縫與腳後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功效:滋陰補腎,引火歸元,與上兩穴同用,陰陽並補,免補陽太過引起內熱。

方法:順時針按揉3-5分鐘。

# 婦孺國醫堂(中醫兒科)介紹

為了給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就診環境,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色服務廣大市民,10月1日,婦孺國醫堂(中醫兒科)以全新的面貌和大家見面啦!

婦孺國醫堂(中醫兒科)位於兒童醫院急診一樓,佔地面積約322㎡,佈局合理、寬敞整潔、溫馨舒適。門診劃分3間診室、4間治療室、1間體質調養室內、候診區、中藥房等區域,實現診療、治療、開藥一體化服務。

為保證中醫門診的良好執行,醫院積極引進人才,組建了合理的中醫兒科人才梯隊。目前,中醫兒科有主任中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1人、主治醫師2人,其中研究生2人。

開展業務:

► 小兒推拿:門急診主要針對感染性急症,發熱、嘔吐、腹瀉、咳喘等。

►針灸(針刺和艾灸):針刺針對面癱、斜頸、難治性咳喘、鼻炎等;艾灸針對急性胃腸炎、咳喘等。

►拔罐:有閃罐、走罐、留罐、針罐、藥罐;針對感冒、咳喘、落枕及一些孩子難喂藥,用藥罐來減少用藥。

►藥物燻蒸:可以帶走的泡腳/澡粉,針對高熱、外感疾病、反覆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預防和多汗等。

►穴位貼:有止咳貼、腸胃貼、鼻炎貼、三九貼、三伏貼等。

►挑治放血:針對疳積、蕁麻疹、高熱難退等。

►體質辨識:體弱多病患兒的調理及治未病。

►芳香療法:有香包、藥枕等,針對預防流感、鼻炎、外感、防蚊蟲等。

►耳穴壓豆:針對鼻炎、遺尿等。

►刮痧:針對急性胃腸炎、暑溼感冒、高熱等。

►中醫透藥及電熱灸:針對孩子的常見呼吸道和消化系統疾病。

►冷療:溼疹。

醫生簡介

李秀蘭

碩士研究生,中醫兒科副主任醫師,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兒科專委會委員,中國中醫藥資訊研究會兒科分會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少兒推拿傳承發展共同體第一屆委員會常務委員。

擅長:2007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師從名醫許華教授,從事兒科臨床工作十餘年,注重中西結合、內外兼治,擅長兒童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常見病的診治,對小兒雜症有一定的經驗。曾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修學習湘西劉氏小兒推拿手法,用於輔助治療厭食、便秘、遺尿、消化不良、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等病症,以及小兒日常推拿保健,取得滿意療效。曾主持或參與多項廣東省中醫藥局科研課題,順利結題並發表多篇專業論文。

醫生簡介

溫蝶梅

碩士研究生,2010年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師從國醫大師禤國維、面板專家黃詠菁、青年名中醫歐陽衛權。

擅長:中醫辯證施治、體質調理,特別是體虛調理(如反覆咳嗽、消化不良、小兒多汗、過敏體質調理),各年齡階段的面板調理(如嬰兒溼疹、蕁麻疹、傳染性軟疣、尋常疣、水痘、帶狀皰疹、血管瘤、鮮紅斑痣、青春期痤瘡等),運用內服外治等綜合手段。

醫生簡介

劉娜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天津中醫藥大學,師承石學敏院士、楊兆鋼教授等多位國家級名老中醫。

擅長:用針灸推拿等中醫外治法結合中藥內服治療多種小兒常見疾病及常見面板病等。如:反覆呼吸道感染、過敏性鼻炎、消化不良、便秘、慢性腹瀉、溼疹、蕁麻疹、血管瘤、小兒肌性斜頸、落枕、頸椎病、面癱、小兒遺尿、假性近視、體質虛弱兒調理等。

9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冬季哮喘高發期,一發病就用抗生素?解決根本不問題不能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