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火鬱的歷史沿革

"火鬱"一詞最早見於《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後世醫家對火鬱發揮論述不可勝數。

李東垣在《內外傷辨惑論》認為脾胃虛弱,或過食生冷致陽氣鬱遏脾土之中,導致四肢肌肉發熱;

劉完素所云:"鬱,怫鬱也,結滯壅塞而氣不通暢。所謂熱甚則腠理閉密而鬱結也。如火煉物,熱極相合而不能相離,故熱鬱則閉塞而不通暢也"。

沈金鰲《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火鬱之病,為陽為熱,髒應心,腑應小腸、三焦,主在脈絡,傷在陰分。"

趙紹琴先生論述"火鬱"形成的原因,說"火鬱是由於清氣不升,濁氣不降,邪氣阻滯氣機,內鬱不宣,蘊蓄於裡而成。"並指出《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提出"火鬱發之",開治火鬱之門徑。鬱愈甚則火愈盛。

火鬱證與火熱證有何區別?

火熱證是身體一派熱象,發熱惡熱,口渴飲冷,心煩,舌苔黃膩,大便不通,此火熱證,熱象外露,一眼可知。火鬱證雖亦屬於火熱證,但表現上卻與火熱證大相徑庭,甚截然相反,或有手腳不溫,怕冷畏寒甚至寒戰等陽虛表現。《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諸禁鼓慄,,皆屬於火",劉完素在註解此條時提到"動搖,火之象也。陽動陰靜,而水火相反……此由心火熱甚,亢極而戰,凡兼水化制之,故寒慄也。"清代醫家林開燧在其《林氏活人錄彙編》曾論述"凡臟腑素有實熱,或虛熱積久不散,其勢必亢極而反兼寒化,淅淅惡寒,微有拘束之象,然終未若陽虛之甚怯……多由陽邪內亢,逼陰於外,內熱外寒,辛溫大忌,惟從清熱散鬱"。臨床上遇到惡寒怕冷,手腳不溫的患者,一定要細察精詳。

如何抓住火鬱的主證?

① 觀其舌,火鬱證終是火熱之邪,火邪劫爍津液,舌體失養,多見舌體瘦小,舌生芒刺,多有裂紋。若舌質紅苔白膩,如葉天士《溫熱論》中說"溼遏熱伏,洩溼透熱"。

② 診其脈,火熱內鬱,阻滯氣機,氣血執行不暢,崔真人曰"下手脈沉,便知是氣",脈象多見沉澀或沉弦數,如鬱閉太甚,脈象亦可見遲緩,如《傷寒論》中大承氣湯證見脈遲;或可見伏脈,《難經》二十難"脈有伏匿"。

火鬱證的治療

火鬱發之是其治療法則。發,宣發,發洩之義。因氣鬱所致,則疏通氣機;因血瘀則活血化瘀;因食積可消食導滯;因溼鬱可用宣通氣機,化溼通利。總之以舒暢氣機為主。

① 楊慄山《傷寒溫疫條辨》收錄升降散一方,此方雖為瘟疫病所設,但在內科雜病中應用非常廣泛,楊氏分析方中藥物雲:殭蠶為君,蟬蛻為臣,薑黃為佐,大黃為使。殭蠶味辛苦,氣薄,輕浮而升,故能勝風除溼,清熱解鬱,……散逆濁結滯之痰也,能闢一切怫鬱之邪氣。蟬蛻氣寒無毒味鹹且甘,能祛風而勝溼,滌熱而解毒也。薑黃行氣散鬱,建功闢疫。大黃味苦大寒,上下通行,蓋亢甚之陽非此莫抑,苦能瀉火,苦能補虛,一舉而兩得之。升降散方中藥僅四味,然其配伍嚴謹精當,實為"火鬱發之"之典範。

② 《林氏活人錄彙編》中有一方為"熱極似寒"方:

幹葛二錢,貝母一錢五分,前胡一錢,連翹一錢,黃芩一錢,薄荷五分,桔梗五分

林氏在分析此方時,以貝母、桔梗開鬱順氣化痰,則火散;黃芩、連翹辛苦瀉上焦火;肺受火克,用幹葛、薄荷辛涼以揚之。

1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羞恥、疼痛、失控,大多數女性必經的這個人生歷程到底有多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