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萬物皆生於春,長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人亦應之。”
冬令進補,其潛臺詞就是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在我們傳統飲食習俗中,有一個特殊意義的詞語叫“補冬”。漢族人以冬至為補冬之始,一般家家戶戶要殺雞宰鴨或買羊肉,以備過冬,而富貴人家更在烹飪的過程中加入當歸、人參等藥物燉食,增加滋補的效果。
因為按我國農曆推算,自冬至起即進入三九寒天。此時是一年中人體陰氣極盛而陽氣始生的轉折點,因而中醫理論素有“冬至一陽生”之說。當節氣執行到這一天,陰極陽生,人體內陽氣逐漸生髮,最容易吸收外來的營養,使其發揮滋補功效。
中醫認為,冬季自然環境是陰盛而陽衰,而人體若是要適應這樣的氣候環境,必須補充體內陽氣才能抵禦外部的寒邪。而且事實證明,冬天人們食慾大增,脾胃運化轉旺,此時進補吸收率高,更能發揮食物補身的作用,投資少,見效快。
而要談及如何進補,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吃法就各式各樣了,漢族民間一般有吃湯圓、吃豆腐、包餃子、喝羊肉湯等不同習慣。這裡推薦一款“萬金油”的進補食療方:十全大補湯。可以參考配方如下:
黨參10克,炙黃芪10克,炒白朮10克,酒白芍10克,茯苓10克,肉桂3克、當歸15克,熟地黃15克、川芎6克,炙甘草6克,羊脊骨500克,生薑30克,蔥、黃酒、花椒、食鹽各適量。
方中,黨參、黃芪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白朮和茯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的功效;酒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肉桂能補元陽、暖脾胃;當歸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潤燥滑腸的作用;熟地黃補血養陰,填精益髓;川芎行氣開鬱,活血補血;炙甘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
特別注意:冬天適宜進補,但並不表示可以隨意亂補,過度進補對身體也會有很大的負擔,達不到滋補的目的,也會影響體內的陰陽平衡,從而起到反作用。所以來說,雖說冬季進補,但是也要適當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