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是使人健康長壽、減少疾病,抵禦衰老的首要條件。對此,古人有許多妙喻高論。唐代皮日休《六箴序》說:“心為己帝,耳目為輔相。四肢為諸侯。”清人袁枚詩:“人身即國家,臟腑乃倉庫。五穀逐漸空,危已在朝暮。”說的都是養心益健身,養心如養命的深刻道理。
古人養心的祕訣很多,概而言之有以下幾種良方:
養心要正心
所謂正心,就是要有道德之心,仁義之心。《論語·雍也》雲:“仁者壽”,就是說仁德之人都會長壽。明代養生家呂坤在《呻吟語》中把養德稱為養生的第一要素,他說道:“今之養生者,餌藥服氣,避險辭難,慎時寡慾,誠要法也。嵇康養生而其死也,欲在所慮之外。乃知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也。”
養心要靜心
靜心指的是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樣的高雅境界,也是指蘇東坡的“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的生活情趣。明代萬全《養生四要》中則說得更加的透徹:“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清代曹庭棟《老老恆言》則把靜心提到了“養靜為攝生首務”的全新高度。
養心要清心
《抱朴子·極言》中有一句話可謂是至理名言:“性篤行貞,心無怨貳,乃得升堂以入於室。”這就是清心的含義:真誠、專注、持久、而不受外物干擾的純淨的清美心境。清心,還要保持和順的、舒快的、不為刺激逼迫傷害的情緒。這就是詩人白居易在《讀道德經》裡的妙句所表達的意境:“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
養心要操心
古人強調靜心、清心,但並不是說要一味地養尊處優,不理事事。呂坤在《呻吟語》中說道:“心要常操,身要常勞。心愈操愈明,身愈勞愈健,但自不可過耳。”操心只要不過分,對身體也是大有裨益的。這和華佗所說的“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是一個道理。南宋提出“心即理”說的哲學家陸九淵所言極妙:“精神不運則愚,血脈不過則病。”
養心要忍心
古代中醫認為:“怒傷肝”,“多怒則百脈不定”,“氣逆不順,足以傷身。”這些都說明生氣、發怒對於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養心就必須要有忍心,即忍氣,忍怒,忍受一切敗壞我們良好心情的因素。詩人陸游是有名的高壽詩人,他的忍心之術就是“忍字常須作座銘”、“掃盡世間閒忿欲。”唐代詩人杜甫也有自己的制怒之道,那就是“傷心不忍問耆舊,食恐初從亂離說”。一忍過後,脈衝疏導,心胸暢然,妙味無窮。
養心要寬心
《禮記·大學》有言:“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這裡的“胖”不是指肥胖,而是指安祥、舒泰的狀態的意思。心廣就是心寬。
管子的《內業篇》中也說過:“大心而敢,寬氣而廣,其心安而不移。”“寬舒而行,獨樂其身。”寬心旺身,這是確實無疑的。
所以呂坤再三告誡我們大家說:“此心要常適。雖是憂驚惕厲中,困窮抑鬱際也,要有這般胸次。”心胸寬廣的人,其生存的天地也必然是寬廣無垠的。
曹操名詩《龜雖壽》中有兩句名言:“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只要我們像古人那樣善於養心,能做到正心、靜心、清心、操心、忍心、寬心,就能具備一顆不老的“壯心”,從而得到養怡之福,永年之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