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結直腸癌是當今世界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居常見腫瘤發病率的第3位。在我國,結直腸癌的發病率也逐年增長,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絕大多數患者在診斷時因為肝內廣泛轉移或是合併其他部位的轉移而已經失去肝轉移灶手術切除的機會,僅約10%一20%的患者能接受根治性手術。

新輔助化療是指在實施區域性治療方法(如手術或放療)前所做的全身化療,目的是使腫塊縮小、及早殺滅看不見的轉移細胞,以利於後續的手術、放療等治療。它能使患者從初始不可手術轉化為可手術切除,以及減少早期復發,是改善結腸癌肝轉移患者預後的關鍵。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新輔助化療的方案都有哪些吧。

理論上,對於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有效的方案均可作為新輔助化療的方案。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新輔助化療方案可選擇奧沙利鉑聯合氟尿嘧啶的FOLFOX方案,或以伊立替康聯合氟尿嘧啶的FOLFIR方案。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路(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指南一直將FOLFIRI與FOLFOX方案作為2A類推薦,但鑑於FOLFIRI方案的證據多來源於回顧性研究結果,2017年NCCN指南將FOLFIRI方案降為2B類推薦。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 指南根據EORTC 40983研究的結果,從2014年開始一直將FOLFOX方案作為唯一的推薦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新輔助化療的不良反應可能會降低手術的安全性,或導致轉移癌不能被切除,降低了手術切除率。以奧沙利鉑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可造成肝竇血管的損傷,導致圍術期出血增加;而以伊立替康為基礎的化療方案則可引起肝脂肪變性,嚴重者可發生脂肪變性型肝炎,出現肝功能損害甚至衰竭,肥胖者更易發生 [1]。發表在Annals of Surgery雜誌上的一個單中心回顧性分析,納入214例結腸癌肝轉移行肝切除的患者,67例患者進入最終評估,其中22例患者手術前6個月內未接受化療,另外45例患者接受全身化療,主要觀察這些患者術後死亡率、併發症發生率、肝功能和切除後肝臟的病理情況。結果顯示,術後併發症發生風險主要與術前化療週期有關,術前全身化療大於6週期才會增加肝大範圍切除手術的併發症。接受6個週期或更長週期化療的患者發生術後併發症的比例是54%,而少於6個週期的患者為僅19%。術後未發生併發症的患者術前平均化療了5個週期,而發生併發症的患者平均化療了12個週期 [2]。因此,新輔助化療療程不宜超過6個週期,其間應定期進行評估,及時進行手術,以儘可能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Stevenson HL,Prats MM,Sasatomi E.Chemotherapy—induced Sinusoidal Injury(CSI)score:a novel histologie assessment of chemotherapy-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injury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J].BMC Cancer,2017,17(1):35.

2. Karoui M,Penna C,Amin—Hashem M,et a1.Influence of preoperative chemotherapy on the risk of major hepatectomy for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J].Ann Surg,2006,243(1):1-7.

5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痛風,吃出來的富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