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麥——麥稟四時氣,補虛強氣力!

飲食文化

小麥起源於西亞,距今5000年左右時傳入中國。此前,中國南方和北方已經分別形成了以種稻飯稻和種粟飯粟的農耕飲食文化。商周時期,小麥已入中原。春秋時期,麥已是中原地區司空見慣的作物,不能辨識菽、麥成為“無慧”的標誌。此時,麥已然成為當時爭霸戰中最重要的物資,產麥區成為戰略要地。據《左傳》的記載,當時的小麥產地主要有溫(今河南溫縣西南)、陳(在今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北部一帶)、齊(在今山東省北部、東部和河北省的東南部)、魯(山東省南部)、晉(今山西省大部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

小麥在五穀中佔重要地位,《本草綱目》謂其“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中和之氣,故為五穀之貴”。

中醫認識

祖國醫學認為:小麥味甘,性涼,入心、脾、腎經。功能養心除煩,健脾益腎,除熱止渴。主治髒躁、煩熱、消渴、瀉痢癰腫、外傷出血及燙傷等。

浮小麥:益氣,除熱,止汗。治自汗、盜汗、骨蒸勞熱。

歷代醫藥典籍對小麥功能的認識有:

《馮氏錦囊秘錄》:稟四時中和之氣,故味甘,氣微寒,無毒。然寒氣全在於皮,故面去皮則熱,所謂谷屬金而糠性熱,麥屬陽而麩性涼,物物俱太極也。入手少陰經,少陰有熱則燥渴咽乾,解少陰之熱,則燥渴咽乾自止。心與小腸為表裡,髒氣清腑病自除矣,故利小便。

《本草綱目》:新麥性熱,陳麥平和。

《隨息居飲食譜》:補虛乏,實面板,厚腸胃,強筋力。

單方驗方

1.癰瘡癤腫,一切無名腫毒,初起未潰者:陳小麥浸泡水磨取澱粉.將澱粉炒焦研成細粉,以米醋調成糊,塗於患部。

2.婦人髒躁(癔病),悲傷欲哭、神經性心悸、怔仲不安、失眠:浮小麥15~30克,甘草9克,大棗4~6枚,水煎服。

3.心慌、自汗、盜汗:浮小麥30克,茯苓、麥冬各9克,水煎。或浮小麥、糯稻根各30克,碧桃幹9克,水煎,一日分2次服。

4.白天出汗,如精神緊張尤易出汗:淮小麥30克,大棗6個,甘草6克,龍眼肉5個,水煎渴湯,吃棗和龍眼肉。

營養價值

小麥種子含澱粉53%~70%,蛋白質約11%,糖類2%~7%,糊精2%~10%,脂肪約1.6%,粗纖維約2%。脂肪油主要為油酸、亞油酸、棕櫚酸、硬脂酸的甘油酯。尚含少量谷甾醇、卵磷脂、尿囊素精氨酸、澱粉酶、麥芽糖酶、蛋白質酶及微量維生素等。麥胚含植物凝集素。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這樣做癌症風險更高!6條醫生想說很久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