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調味品,有百味之王的稱譽,烹飪放鹽不僅增加菜餚的滋味,還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進食慾,鹽還是保持人體心臟的正常活動、維持正常的滲透壓及體內酸鹼的平衡的重要物質。

其實,凡是含有鈉的都是鹽,在我們的飲食中還有很多我們不知道的“隱形鹽”。除了每天吃的食鹽和醬油外,豆瓣醬、辣椒醬、甚至調味用的雞精、味精也都是含“鈉”的大戶。

食鹽攝入過多,引起血壓升高,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被普遍承認,而長期吃鹽過多,還可以引起胃病、肥胖、骨質疏鬆等疾病的患病風險卻鮮為人知。那麼我們就來刨一刨“鹽”多必失的真相吧。

其一,鹽是怎樣導致血壓高的呢

我們已知道鈉離子在機體內參於水的代謝,保持體內水的平衡。但在說這個之前,我們還要知道身體內液體是如何分佈的。我們身體內液體分兩部分:

1、細胞內液:聚集在細胞膜內,占人體內總水分的55%;這部分水主要和蛋白質糖類等結合在一起,並不呈現流動態,正常情況下,細胞內液變化不大。

2、細胞外液:占人體內總水分的45%。這部分液體亦稱體液,分佈於血液、細胞間隙、關節腔、軟骨及組織等等,這些水主要呈流動態的。

當一個人攝入高鹽飲食時:

(1) 引起血容量增加,正常人鈉水的攝入量和排出量處於動態平衡狀態,故體液量維持恆定。當攝入高鹽飲食後,細胞外液鈉離子濃度升高,正常的細胞內外鈉梯度遭破壞,細胞內液發生高滲性脫水,表現出細胞內液滲透壓相對較細胞外液低,細胞內水分向細胞外轉移,刺激中樞神經有口渴飲水的需求,飲水後血容量增加,同時腎臟通過調節水和鈉離子,維持身體細胞內外液體平衡,如果長期高鹽飲食從而導致心、腎負荷增加。

(2) 同時長期高鹽飲食也可使細胞內外鈉離子水平增加,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腫脹,血管腔狹窄,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引起血壓升高。

(3) 高鹽攝入使血管對兒茶酚胺類縮血管因子敏感性增強,使腎臟調節障礙即球管失衡。

(4) 血容量增加還使神經末梢釋放去甲腎上腺素增加,另外還能增加血管壁上的血管緊張素受體密度,導致血管過度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致血壓也升高。

(5) 由於高鹽攝人引起細胞內鈉增加,使得鈉-鉀-ATP酶活性受到抑制,細胞外鈣流入細胞內增加,也呈現出細胞內鈉的增加,使細胞內外鈉離子梯度消失,鈉-鈣交換受抑制使細胞鈣排出減少,導致血管平滑肌細胞內鈣離子濃度升高,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壓上升。

高鹽飲食導致的結果顯示的就是,高鈉使細胞外液量增加,引起心臟排血量增高;高鈉使小動脈壁的水份增高,引起周圍血管阻力增高; 細胞內外鈉濃度比值的變化引起全身小動脈張力增加。因此,高鹽飲食是引起血壓升高的一個重要因素。

就目前來說,原發性高血壓多見於中老年,常常有高血壓家族史、身體偏胖、口味重(偏鹹偏油膩)、飲酒等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公認與生活方式有較緊密關係,故把高鹽作為重要因素並把其控鹽作為預防高血壓的重要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普遍承認。所以不要對自己的高鹽飲食掉以輕心。

其二,另一些“鹽”多必失的相關報道及資料還顯示,加快骨鈣丟失,高鹽飲食易患骨質疏鬆症。動物實驗表明,給小兔餵食高鹽飼料12個月後,其骨密度降低50%。斯坦福大學研究人員指出,青少年女性鈣水平較低,並非鈣攝入量不足是唯一的原因,由於她們典型的高鹽飲食習慣而使這種鈣缺乏複雜化了。另一份研究報告也指出,腎臟每天會將過多的鈉隨尿液排到體外的同時,每排洩1000毫克的鈉,便同時損耗大約26毫克的鈣。

其三,高鹽飲食引起腎病,鹽吃的多了會給腎臟增加負擔,飲食中的鹽分95%是由腎臟代謝的,當攝入的鹽分越來越多時,腎臟所承擔的工作也就越來越繁重,導致腎損傷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研究報告顯示,大約80%的腎病且合併高血壓患者,80%是容量依賴型高血壓,即其體內鈉離子濃度過高,鈉離子可以留住水,每克氯化鈉可瀦水兩百毫升,這在醫學上叫“水鈉瀦留”。一位從事體力勞動45歲的腎病患者曾說,他家裡的飲食口味偏重,特別是炒菜時吃鹽更重,一家三口平均一週要吃近500克食鹽。後來,他因腰部疼痛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慢性腎衰。

因此,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呼籲,成年人每天的吃鹽量,最好不要超過6克。如果想要預防高血壓,腎病等,那最好是清淡飲食。

何為清淡飲食:清淡飲食指的是少油、少糖、少鹽、不吃辛辣的飲食。孫思邈是唐代傑出的醫學家,在他撰寫的鉅著《千金方》中有記載:“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則損五臟”。那麼孫思邈是如何看待飲食與健康的關係的呢,孫思邈認為“安身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什麼才為“食宜”呢?他認為“廚膳勿使脯肉豐盈,常會儉約為佳,每學淡食”。

有人發現在新幾內亞山區原住民,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幾乎沒有人患高血壓,即使年齡增加了,其血壓也不會隨之升高,其祕密就在於居住在那裡的居民都很少吃鹽。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在我們的身邊,總有那麼一些默默無聞卻又可親可敬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