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我為什麼溼氣重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體內溼氣重的根源在於脾和肺。溼是脾肺兩虛、脾不健運的病理產物。

溼就是身體裡的“水”多了

溼就是進入身體裡的水分,如果身體臟腑,特別是脾的運化功能出了問題,就會導致體液過多,積聚在身體裡,就叫水溼、溼氣。

如果這時體內環境偏熱,水溼在熱環境裡受到熬煉,就會濃縮、變黏稠,這就是中醫說的溼聚成痰。

脾肺虛了,水溼就容易積聚成痰

常有胖人抱怨說“喝涼水都長肉”,這話可一點都不誇張。脾主運化、肺主通調水道,我們吃的飯也好,喝的水也好,進到身體裡面,要想讓它變成營養物質,去該去的地方,都需要脾與肺來參與。如果脾運化無力,不足以吸收、運化水液,肺又無法通調水道,那些多餘的水液沒被吸收,又排不出來,於是就聚集在那兒,不斷地熬煉,最終形成了黏稠的“痰”,即令人生厭的贅肉、脂肪。

脾不健運才會導致水液滯留體內

水是生命之源,是維持人體生存與健康的根本保證。古人喜歡將人的口水讚譽為“玉液瓊漿”,稱其能補養腎精、延年益壽。由此可見水液對人體的健康有多麼的重要。

這其中,由於脾處在中焦樞紐的位置,主吸收、主運化、主上升,上通下達、佈散全身,起著推動和調節的作用,對於水液的代謝尤為重要。但正如古人所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此,如果脾失運化、脾陽不振、脾氣不升,就會水液氾濫,積水成飲、聚水為痰、水溼停滯,引發諸多疾病。

中醫將此類疾病中的虛證,稱之為脾虛生溼,其實由外感溼邪所致的病症,也常會傷及脾胃;所以體內大凡與水溼有關的病症,中醫都會以醒脾、健脾,尤其是振奮脾陽、補益脾氣之法,祛水利溼。

油膩食物促生痰

現在有不少人一頓飯都離不了肉,但古話說“魚生火,肉生痰”。中國人的飲食習慣以五穀雜糧和蔬菜為主,已經習慣消化五穀雜糧的脾胃,現在變成以消化肉食為主,顯然要消耗脾胃更多的能量。當脾胃功能已經不能徹底將其消化、吸收、傳輸時,它就會積聚在經脈不順暢的部位,久而久之就變化成痰了。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為什麼醫生說高血壓要天天吃藥來控制,而不建議你去治好高血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