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 讀
腫瘤內科的設立,將為醫院腫瘤學科發、臨床診療及對外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能夠在省內腫瘤學研究和臨床領域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促進醫院在腫瘤學領域科研、教學、臨床工作和人才培養不斷進步,也能夠完成醫院整體學科建設的佈局。
王童非:體腔熱迴圈灌注治療及腫瘤深部熱療。相比於腫瘤傳統療法,這些治療技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效果好的優點,能迅速、有效地降低惡性胸腹水和腫瘤負荷,提升患者免疫力,毒副反應及併發症少,可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王童非:腫瘤的個體化治療是根據患者藥物遺傳學和藥物基因組學特點,採用特異和最佳的治療藥物方案進行治療的方法。個體化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藥物,提高治療的針對性,最大程度地延長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但腫瘤個體化治療首先得有明確的診斷,沒有診斷沒有病理,沒有免疫組化、分子病理、驅動基因等的指導,是沒有辦法對病人當前的病情做出客觀、精準的判斷,也沒有辦法做出比較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腫瘤患者是一個很大的人群,但是為什麼同樣的病因、同樣的年齡、甚至同樣性別的病人用同樣藥物的時候有的有效、有的沒效?怎麼來甄別有效和無效的病人,針對這類病人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對他有效的藥物,這就是個性化了,簡單說就是:“同病異治、因人而宜。”根據患者的個體化差異,選擇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就是個體化的體現。
王童非:目前,對於多數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病人,治療方法是用同樣的藥、標準的劑量,但實際上不同病人在治療效果、不良反應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有時候這種差異甚至是致命的。尤其是晚期或者區域性晚期的患者,影像學的引導下穿刺活檢,並不能夠取到準確想要的那個腫瘤病變部分。並且,惡性腫瘤具有異質性的特點,同一塊腫瘤的不同部位、不同團塊的細胞的病理分型和基因突變情況都可能存在差異,這時候就要採用“液體活檢”。
王童非:“液體活檢”指在人體抽取體液。如:血液、尿液、唾液、腦脊液等,這些液體都可以做檢測,5-10毫升是最最佳化的選擇,這個迴圈腫瘤細胞或者是迴圈DNA釋放到血裡邊也是微乎其微的,可以透過相應的生化及免疫學方法檢測出來。腫瘤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基因情況會發生繼發突變,“液體活檢”相比傳統的活檢方式可以更高效地對病情加以動態實時檢測,隨時指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也更加經濟實惠。
王童非: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對於腫瘤一味的“聞虎色變”是不提倡的,當下影視文學作品中對腫瘤治療的副反應,存在一些過度誇大的現象,實際上大部分腫瘤,經過規範化治療,還是有著不錯的的療效的,比如甲狀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非小細胞肺癌等,不同部位腫瘤都有相應的治療手段。綜合目的不管是否根治,都是為病人減瘤,降低疼痛,延長生命時間和提高生活質量。如:伽瑪刀這類微創的手術形式,切口小、恢復快、病人受益高。
王童非:根據患者的術後病理、影像學檢查得出的TNM分期及腫瘤臨床分期,是指導患者後續治療的根本依據,按規律完成治療計劃後,也需要定期複查。我們不僅對原發灶進行評估,對可疑或者高復發風險相關的器官也要進行評估。充分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是腫瘤醫生最重要的工作環節之一,對患者和家屬一定要耐心細緻地講解病情,讓患者和家屬對於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後轉歸具備一定的認知,對個體化治療方案及潛在不良反應一定要給患者及家屬充分說明。因為,腫瘤的治療過程對於患者及家庭成員來說都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戰役,所以,得讓他們瞭解整個治療方案,不能讓他們心存疑慮。
同時,還得讓患者保持一個健康愉悅的心態,只有心態好了,對這個疾病有個理性的對待,才能積極地遵從醫囑,相互配合,共同戰勝疾病。
童非:不斷地學習才可以更好的治療疾病,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發展,以前沒聽過的治療方法現在已經在常規化推行,國際上一些新的知識也在實時更新,具體到腫瘤的診療方面,相關的診療指南也都會定期修訂更新,如果不學習,不更新自己的知識庫,那肯定是要落後的。
作為醫生是要終身學習,不可懈怠和停歇的。醫生需要不停歇地學習,不斷接受再教育,這是由科學發展和醫療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因為只有不斷地完善對疾病的認知,研究新藥和治療方法,才能攻克疾病,為患者減輕病痛。
王童非簡介:
轉自:華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