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異位症是指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及子宮以外的部位出現、生長、浸潤,反覆出血,繼而引發疼痛、不孕及結節或包塊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病變廣泛、形態多樣、極具侵襲性和複發性。這是一種無所不在的疾病,就像癌症可以蔓延侵犯全身各處。
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灶最常出現的部位是盆腔腹膜、卵巢、子宮直腸窩、直腸陰道膈、膀胱和腸道。也可生長在遠離子宮的部位,如肺、橫膈等。
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引起痛經的重要原因,是生育年齡婦女的多發病、常見病,是一種育齡女性不得不重視的發病率相當高的疾病。最典型的臨床症狀是盆腔疼痛,70%~8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經、慢性盆腔痛、性生活痛、肛門墜痛等。痛經常是繼發性、進行性加重。也可有月經異常等。據估計,每10個育齡期女性(15-49歲)中至少就有一位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病因是什麼:1、以經血逆流種植為主導理論,逆流至盆腔的子宮內膜需經黏附、侵襲、血管性形成等過程得以種植、生長、發生病變;其他發病機制包括體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轉移學說以及幹細胞理論等。
2、相關基因的表達和調控異常、免疫炎症反應以及性激素受體表達異常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發生密切相關。
3、子宮內膜異位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級親屬中有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婦女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升高7~10倍。
子宮內膜異位症被稱為具有惡性疾病行為的良性疾病,是令婦科醫生非常棘手和頭痛的問題。
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方案,因病情的輕重,患者的年齡和生育情況而有所不同。如病情較重,或表現為重的痛經,或盆腔檢查發現有肯定的內膜異位結節,就必須採取藥物或手術治療。
1.藥物治療
採用藥物來對抗或抑制卵巢的週期性內分泌刺激。最初是用睪丸酮類的雄性激素,因副作用較大,而且效力亦不夠強,已逐漸摒棄不用。後來則逐漸發展成為假孕療法及假絕經療法。
(1)假孕療法:用孕激素類藥物,以更大的劑量不間斷地長期服用,使得月經停止來潮,子宮內膜及異位的子宮內膜在藥物作用下發生類似妊娠的反應,所以又叫假孕療法。
用於這種療法的藥物很多,並且還在發展,口服的主要有安宮黃體酮、普維拉、內美通等,肌注的有己酸孕酮。這種療法至少要持續六個月,才可以使異位內膜停止活動,最後發生萎縮,從而產生療效。
(2)假絕經療法:丹那唑是一種雄激素的衍生物,效果較好,但有比較大的副作用。目前廣泛使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nRHa),常用的叫戈舍瑞林,它主要是能非常強烈地抑制卵巢的功能,使其幾乎完全失去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而且由於這種藥物是一種長效緩釋製劑,只需一個月皮下注射一次,非常方便。這類藥物能使子宮內膜產生類似絕經婦女內膜萎縮的現象,故稱假絕經療法。
2.手術療法
一般認為卵巢上發生的巧克力囊腫,病變體積往往較大,或發生在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結節,直徑在2釐米以上者,不易用藥物控制,而需要手術治療;或者經過六個月甚至一年的藥物治療,病情仍不見好轉,也應考慮手術切除。
如果患者年輕,沒有子女,手術時一般只將內膜異位的病變切除,而將子宮和正常卵巢組織保留下來,稱為保守性手術。這種手術保留了生育的可能性,但復發機會較大。
如已有子女且患者年齡較大(大於35歲),可以在切除內膜異位病變的同時,切除子宮,但保留正常的卵巢組織,稱為半保守手術。此法從長遠看來,效果優於保守性手術,但不能絕對防止復發。
如果患者年近絕經期,或內膜異位病變過於廣泛,難於徹底根除,則在手術時應將子宮卵巢一同切除,稱為根治性手術。
近年來腹腔鏡的廣泛應用,已使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治療有了一種新的選擇,特別是在國外,腹腔鏡手術和GnRHa藥物的結合,已成為越來越廣泛的治療方案。
需要醫生具備精湛的婦科手術技巧、紮實的婦科內分泌知識,堅持“緩解疼痛、改善生育、綜合治療、長期管理”的治療理念,為不同年齡、不同症狀、不同生育要求的患者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治療包括手術、藥物、內分泌調節、心理疏導、輔助生殖等多種手段。
同時,也需要患者堅持長期隨訪,加強鍛鍊,提升身體素質,合理制定備孕計劃,謹防疾病復發。
醫生簡介:簡介:從事婦產科臨床工作30年。現任瀘州醫學院婦產科副教授。婦產科醫療組組長。組織參加院內外危重、疑難病例的搶救治療。 多次參加全國婦科內分泌、腹腔鏡、婦科腫瘤、高危妊娠培訓班等。
擅長:對婦產科常見病、多發病及疑難病症的診斷、處理及手術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擅長婦科炎症、良性及惡性腫瘤、內分泌、不孕不育、子宮內膜異位症等疾病;對產科併發症的診斷和治療,同時可熟練操作婦科、產科及計劃生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