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通常,大病就要大治,似乎是順理成章, 如果大病不大治, 似乎是違反常識的,大病,它的定義是什麼?到底什麼病才算大呢?感冒治療不當也會死人,你能說感冒算小病嗎?腫瘤也有治好的,你能說它是大病嗎?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的大病。小編斗膽認為凡是能讓病人感到極度恐懼的病,才算是真正的大病。因為很多大病、重病不是被病死的,而是被嚇死與憂死的。

大病不大治,絕症不亂治!這是學者王東嶽在《人體哲理:生物畸變與進化衰變》講座中所闡述的一個話題,王東嶽是學西醫出身的碩士,又是精通東西方哲學的獨立思想者,他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了就醫問題:大病不大治,絕症不亂治!暫且不從學術上分析與探討他的觀點是否合理。

但他在濫用醫療的今天,敢於從另外一個思考維度向我們展示健康的關鍵要義,敢於發出不一樣的聲音,或許會給你不一樣的思考和理念衝擊。大病不大治,絕症不亂治!王東嶽究竟表述了怎樣不同的觀點,看完下面的影片,也許會給你帶來新的啟迪:

中醫是怎樣看待大病不大治的呢?

不管什麼病,中醫首先就要區分是什麼人得的病,根本不能被病名所左右,因為病名只不過是個“假名”,它不是疾病的本質。請記住這一點,疾病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到現在仍然是個謎,不要以為我們當前所做的解釋就是真理,它只不過是嫌相對真理,人體的奧秘就像宇宙,而當前人類所知的就像大海的一滴水。

面對這個謎一樣的人體,中醫唯一能做的就是看這個人目前的身體情況,虛實寒熱的狀態,努力讓它恢復到相對平衡的狀態, 至於人體內部如何自我修復,自我平衡,這是人體自愈力的事,人真的管不著的。在這種情況下,各種機緣具備,這個病人可能會向好處走,各種機緣不具備,這個人必然走向死亡,所謂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看著好像很唯心,而事實就是如此。

如果你認為病好了是一生的功勞,病壞了是一生的責任,這同樣都很扯。

所以中醫從來就是重視的人體疾病治療的總原則,而不是所謂大病或小病,譬如《黃帝內經》“善治者治皮毛”的觀念,這其實是中醫的主流思想,也就是說清輕淺的疾病才是你最應該留意的。為什麼?表現越輕微的疾病越是要好好調理,因為這時人體的平衡還很好,治療後也就容易恢復。所以中醫提倡“上工治未病”,可在這個時代,現代的醫療體系是“治療醫學”,都在研究怎麼治病,病越治越多,《內經》所謂“治五臟者半死半生”,到人體得大病了才治療,這是最差的醫學。

之所以說大病不大治需要智慧,其實恰恰是因為這種生死攸關的選擇最考驗人對整個宇宙人生的認識,一般的老百姓也就罷了,他們只能隨波逐流,從來不會深刻考慮生死問題,也不會抬頭仰望星空。而有智慧的思想者必然是對宇宙人生做出過深刻思考的人。

心亂就神散,神散則病生。佛家的禪定恰恰就是要讓人的心神歸於寂靜和安寧,集中注意力於自己的內心,從而化解因心神散亂導致的疾病根源,而且因為禪定而治療好已經有的疾病。中、西醫對“神虛”導致的疾病,都各有研究和見解。在此,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探討一下人類“心神”與人體疾病的關係。

首先要明白的是,“心神”屬於陰性物質,陰性物質是肉眼看不見的,只有達到一定層次的天眼可見。用天眼觀察,我們人體的各個部位,每一個臟腑,每一個細胞,甚至每一個毛孔都有神,這是符合陰陽互根規律的。當你胡思亂想的時候,“心馳”則“神往”,你身體某些部位的神就會離開肉體跑到外面去,或者會使這個部位造成神虛之症狀,此時這個部位就產生了虛弱或空缺,宇宙裡外面的鬼、神之靈就會“乘虛而入”,佔領這個部位,象寄生蟲一樣寄生在此吸取你的能量。就會使這個部位產生所謂的病變。所以,我們每天胡思亂想都是在傷神造病。因此,從古至今,懂得養生之道者都知道修心養性,清靜無為,方可身心健康。

佛家講究慈悲,道家講究無為,慈悲對應的是寬容和我執與外界人事的“對立情緒”的破除,而無為對應的則是一切隨緣,自然而然。說到底,一個人和外界對立意識少了,情緒就安穩了,心神就集中了,心身就放鬆了!“放鬆”的第一步是要把身體放鬆。最有效的放鬆方法是,時刻保持“眉心舒展,面帶微笑”。用天眼觀察,當你發自內心笑的時候,你全身的每一細胞的神都在笑。笑才能松,松才能通,通則無病。因此,笑能治百病。在臨床實踐中,凡是得了“憂鬱症”而又不會笑的人,用各種名貴的藥也很難治癒。

古時曾有一例:一位巡府大人得了憂鬱症,長期鬱悶不樂,尋了許多名醫,吃了很多名貴之藥都無療效。一天,他又聽說有一名醫,備禮登門求醫。當名醫診脈之後,心裡很明白他得的是憂鬱症,對巡府說:“你得的病是月經不調”。巡府是個男人,怎麼會得月經不調呢?當時又好氣又好笑,對名醫說:“你是個什麼名醫?連男女都分不清,真是老糊塗了”。離開後走在路上,一想起“月經不調”四個字就好笑,回去後又向夫人和同僚們說,說一次笑一次,越想越好笑,幾天之後病忽然好了。這時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人真是名醫,專門用逗我笑的方法治好了我的病,立刻備了重禮登門道謝。

例如,當你向別人微笑時,別人也會向你微笑,這就是良性資訊的反饋,當你得到了這種良性資訊的反饋時,你的心裡也會產生喜樂之感,如果你能時刻在這良性資訊裡迴圈,你的身體一定會很健康。

但是,當你板著臉,在緊張、邪念、妄想、嫉妒、厭惡、發怒時,這些都是人體心能發出的不良(不合道)資訊,由於反作用力,反射回心理的也必然是不良資訊。

例如,你看到一隻蒼蠅、老鼠,你很討厭它,自己心理立即會反映出噁心的症狀。這就是你發射不良資訊對自己心理的反射。如果你認為它就是一隻平常的小動物,與我平等不二,心理則不會有任何不良反映。

又如,當你對社會上某些腐敗現象產生反感的時候,你的心理就會生氣煩惱,這些不良資訊的積累就會造成心病。反之,每做一件合於道並利於眾生的事,心裡會增添一分心曠神怡的舒暢之感。這就是反射良性資訊的作用。同時,做了有利於眾生的事,別人都會感激你,尊敬你,“意到氣到”,感激你的人越多,給你補上的氣也越多,這就形成了良性迴圈。經常微笑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你的心病就會在這無私忘我的狀態下,放鬆微笑的心境中不知不覺地痊癒了。

有些人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須優於別人的孩子,如果差於別人則氣急敗壞地打罵責罰。這就是執著和爭強好勝。世間的一切事物都各有其位,該當皇帝的自然當皇帝,該當平民的自然當平民,如果人人都想當皇帝,不僅是不可能的,而且整個世界就會大亂。

我們心理的各種不平衡大多是由自己不安分造成的,只有安分才能守住自己應得之份,否則,連自己應得之份也保不住,這就是古成語中所謂的“安分守已”,那些不安分者則自身難保。由於這種分別、執著、我見,還會給自己造成種種煩惱、疾病或災難。在中醫上,也有“恨傷心,悲傷肺,憂傷心,怒傷肝,欲傷腎”的臨床診斷論證。

世界是多元的組合,無論民族、文化、宗教、門派、學科等都是多元的,大到星系,小至元素無一例外。如果把世界濃縮為一棵大樹,各種文化、宗教、門派,以及所謂的先進、落後、好壞、是非等各種事物,都如同這棵大樹上的一枝一葉,沒有好與不好之分,都是必不可少的,平等不二的,正是這必不可少的一枝一葉才組成了這棵繁茂的大樹。

古語說,“德不配位,必遭災殃”,有大事業,就有大承擔,權位越重,責任越大,壓力也越大。心胸狹隘的人,連自己都容不得,又怎麼能夠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普度眾生就更無從談起。有這種心胸和認識的人,如同一棵大樹上的枝葉相斥,同根相煎,傷及同類。異想此樹一杆獨立,無枝無葉怎能生存?一花獨放豈有滿園春色?持這種世界觀的人,尚未認清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一個整體,只是站在個體我執我見的立埸上來看待事物。這種心胸狹窄,不容異己的知見,其本身就是違背規律的。由於眾生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容不下別人就等於容不下自己。試想,一個心有分別、胸無容量的人,氣路能不狹窄嗎?氣路狹窄必然造成氣滯血瘀,因而造成各種疾病。

宇宙是多維的組合,五顏六色繪出大自然的萬紫千紅。人同樣也有高底胖瘦、聰慧愚拙、美麗醜陋、先進落後等形形色色。

我們就是為了修真悟道,誰能做到而不是光說,我們就認可誰。要知道騙子是最能忽悠的了。請問大家是為求真,還只是活在幻想當中!古有一例:一老太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草帽,二兒子賣蓑衣。晴天無人買蓑衣,老太整天為二兒賣不出蓑衣而發愁。雨天雖有人買蓑衣,但又無人買草帽,老太整天為大兒賣不出草帽而發愁。因此,老太長年愁眉不展,煩惱重重。如果老太把事情翻過來想,總看事物好的一面,晴天為大兒子多賣草帽而高興,雨天為二兒子多賣蓑衣而高興,這樣一想,不是任何時候均無煩惱嗎?

這就是了,我們修行就是為了修真破迷!而不是越修越迷。再看行,別人花上幾元錢就可舒舒服服地坐在車上,而富翁就需自備汽車,要增加審驗、培訓、加油、維修、保養、車庫等等許多麻煩。繁忙一天後,自己還要降職為司機,還要緊張地在馬路上開車。仔細想想,富翁要比常人辛苦勞累得多,自己還自美自得,覺得很瀟灑。仔細想來,無論衣、食、住、行,你比別人享受的並未增多,只是滿足了你的心理慾望,僅僅是一種空空浮華虛名而已。

眉心舒展,面帶微笑。整個臉面是五臟六腑的縮影,面部肌肉一緊張,整個生物儀器就關閉,所以,需要面帶微笑。我們不需要再等待很久,更不必只是期待來世,我們應當爭取今生今世終身成就!

01

它,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溼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健脾固腎之補益佳品。

它是什麼?

它就是芡實,是《黃帝內經》中記載的上品藥材之一,也是一味常用的藥食兩用藥材。芡實跟蓮子都是屬於睡蓮科的。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因為它的果實很像雞頭,所以又稱“雞頭米”,有“水中人參”的美譽。

古藥書中說它有“嬰兒食之不老,老人食之延年”之效。

《紅樓夢》裡有一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苑夜擬菊花題”,說賈寶玉讓人給史湘雲送吃的,其中有兩樣時鮮貨,一是紅菱,另一樣就是芡實。

圖片

02

宋代的大文豪蘇東坡也非常喜歡吃芡實。蘇東坡到老年仍身健體壯、面色紅潤、思維敏捷,他對養生很有研究,著有《東坡養生篇》等書。

他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吃法頗為奇異:時不時取剛煮熟的芡實1粒,放入口中,緩緩含嚼,直至津液滿口,再鼓漱幾遍,徐徐嚥下。

他每天用此法吃芡實10-30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不懈。據說蘇東坡還極喜愛吃用芡實煮成的“雞頭米粥”,並稱之“粥即快養,粥後一覺,妙不可言”。

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溼、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其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溼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補益佳品。

秋季比較燥,這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所以特別適合在秋季吃。

圖片

03

在諸多用到芡實的補益食療方里,最出名的恐怕就是“四神湯”了。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大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面對此種情況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於是乾隆皇帝命當地知府張榜求醫,不久,有一人前來揭榜,在把過脈之後開出一個藥方後,宣告“四臣,事成!”。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傳著傳著就變成 “四神湯”了。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指薏仁、蓮子、芡實和茯苓這四位“神仙”,它們彙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降燥等諸多益處,能起到脾腎雙補的作用。在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個更適合在秋季吃的“四神湯”,叫四神粟子糖水。金秋栗子健腎補脾,素有“乾果之王”的美譽,在國外它還被稱為“人參果”,益氣補脾,健胃厚腸。

四神栗子糖水的組成:

材料:薏米,蓮子,芡實,茯苓各15克,粟子肉150克、冰糖100克、清水2000毫升。

做法: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繼續用小火煮10分鐘即可。

失眠單方

1.炒酸棗仁15-25粒,搗為粉末睡前頓服。

酸棗仁:甘酸平、養血安神、益陰斂汗。古人有“多眠用生,不眠用炒”之說,臨床實踐,不論生用或炒用,均有鎮靜安眠作用,但習慣上不眠症用炒——炒微黃即可。

2.五味子6-9g,水煎分2次服。

五味子:酸溫,斂肺止汗、澀精止瀉。近年研究發現:五味子能促使中樞神經興奮一抑制的均衡,故有安定作用,並能治療各型肝炎轉氨酶增高症,降酶有效率在80%以上,但停用後容易反跳。其副作用:由於酸性刺激,胃內有燒灼感。

3.酸棗樹根10g,丹參6g,水煎汁200ml,每晚睡前服50ml。

酸棗樹根:與酸棗仁的藥理作用相仿;丹參:苦微寒,除活血化瘀作用外,尚有鎮靜安定作用,故對失眠症有治療作用。

4.合歡皮10g,五味子6g,水煎200ml,每晚睡前服50ml。

合歡皮:甘平,有解鬱安定作用,用以治療心神不安、憂鬱失眠症;五味子:能調整中樞神經,治療失眠,二者合用更好。

5.夜交藤30g,水煎服,午、晚睡前各服1次。

夜交藤為何首烏之藤,內服有養血安神作用。

6.磁石2g,硃砂1g,制六曲4g。共為細末,每服1g,睡前服。

磁石:重鎮潛陽;硃砂:安神寧心;六曲:調理脾胃。合為“磁朱丸”。主治心悸失眠、耳鳴耳聾、視物昏花、癲癇等病症。因硃砂含汞,不宜久服。

7.睡後默數1,2,3,4連續數字,不久便沉沉入睡。

訓練集中能力,對多數人有效。但有些人精神緊張反而失眠,對思想不開朗的患者亦差。

〔按語〕失眠,多數由於精神過度緊張,意外刺激,或大病久病之後,體質虛弱,以致高階精神活動功能紊亂所致。

本單方主要治療失眠(不寐)。與之有關的多種多樣的症狀,將在“鬱證”、“心悸”、“遺精"等項談及。驗方、秘方中詳細介紹了一些治法,如對神經官能症的治療體會,可以互參。

10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金匱要略》中的溫法如何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