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透過對6個病例的回顧和總結,讓大家更瞭解什麼是肺結節和肺癌的全程化管理。這些病例當中,有些是全程管理過程中的成功病例,也有一些需要進一步完善。
這個65歲男患起初病灶並不明顯,納入全程化管理進行了長達6年的隨訪,最終確診惡性腫瘤行手術治療第一個病例:這是一個65歲的男性患者,2014年在體檢中發現左肺上葉有一個磨玻璃結節(混合GGO,d=0.9cm)。紅色圓圈標識處為病灶所在位置,非常淡薄。我們將患者納入了全程化管理。臨床中遇到這樣的病變,首先考慮它是否良性?惡性?或者無法判斷?許多老師可能認為無法判斷,或者憑第一感覺會認為,這麼淡薄的病灶可能是良性病變。如果這樣,應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計劃?外科手術?隨訪觀察還是活檢?我們最後選擇觀察。我們認為,如果病人在動態觀察中,有可能把握病人的動向。因此,2015-2019年,該患者一直在院外呼吸門診隨訪,病灶未見變化。2020年於我院複診胸部CT,提示病灶增大。
從CT對比情況看,2014年患者的病灶淡薄,2020年病灶密度稍微有所增加。下一步該怎麼辦?有的老師建議外科手術,也有的老師認為應該繼續觀察,許多老師認為活檢難度很高。我們對患者進行了多學科會診,包括呼吸、影像、胸外科,患者本身的手術意願非常強烈,最後採取了手術。初步報告:<左肺上葉>癌(CA),待行免疫組化協助分析。支氣管斷端:陰性。免疫組化:免疫組化:CK7(+)、TTF-1(+)、NapsinA(+)、P63(-)組織學型別:微浸潤性腺癌。因此,該患者可以說是在全程化管理過程中獲益的一個病例。
這個隨訪了4年的56歲男患如能在2018年時手術,可能只是原位癌或是微浸潤性癌,手術效果應該會更好第二個病例:這是一個56歲的男性患者,2017年5月體檢發現右下肺結節1+月。CT可見病灶位於右下葉的內基底段,與病例1比較這個磨玻璃結節要實一些,裡面可以看見部分空泡徵。有空泡徵的確不能排除為惡性的可能性,但如果考慮惡性,是否就要馬上行手術呢?或者還需要進行隨訪觀察?又或者想辦法嘗試活檢?考慮到這個病灶當時還非常小,約4毫米左右,我們採取了隨訪觀察。對該患者的隨訪一直持續到2020年。
實際上該患者2018年時病灶已經有一些變化,但病人依從性很差,多次打電話通知,他都不願意複查,並且對自己的體檢報告完全置之不理,但他每年堅持做體檢。可以看到,2019年到2020年,患者的病灶明顯增大,形態學越來越像惡性病變,能看到有一些分葉的表現。如果這時想辦法活檢,活檢成功率會高很多。2020年11月,患者入院進行胸外科手術治療。冷凍後石蠟病理診斷:病變部位為右(right)肺下(lower)葉結節,樣本型別為活檢,病理診斷為查見腺癌。
但是,現在再來回顧這個病例,其實我們還有一些方面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因為該患者從2017年到2020年,整整4年的隨訪期間,他的病灶密度是逐漸增高的,大小也在變化。雖然患者在整個過程中重視度不夠,非常不願意手術,但如果能早一些手術,比如在2018年時手術,可能病人只是原位癌,或者是微浸潤性癌,可能手術效果會更好。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到底應該在什麼時候進行手術?如何在隨訪中加強與患者的溝通,說服患者在適當時候選擇手術。
這個病人錯失了在全程管理過程中動態的隨訪,雖僅僅只差1年隨訪,但病灶變化非常大,面積變大、浸潤範圍變廣,還有胸膜的浸潤第三個病例:這是一個66歲的男性患者。他主訴為「右胸痛伴發熱、痰中帶血1個月」入院。該患者剛剛入院時,主要症狀是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胸痛,咳嗽及深吸氣時胸痛明顯,伴午後低熱(37℃左右,最高38℃),伴痰中帶血,伴咳少量白痰,盜汗、全身乏力,活動後感心累氣緊。患者無畏寒、寒戰,無頭痛暈厥、無抽搐及意識障礙,無壓榨感及瀕死感。行胸部CT顯示為「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伴肺大泡形成;右肺上葉帶狀軟組織影,炎性?腫瘤性質待排;右肺中葉小結節,多系炎性;主動脈壁鈣化。患者自行服用「拜覆樂 0.4g 口服 qd」抗感染治療約2周,症狀稍好轉。
從CT可看到,肺氣腫表現的同時患者的右上葉有慢阻肺表現,有一團病灶,仔細看還有很多短的毛刺徵,有一些分葉的表現,縱膈窗可以看到,緊貼著胸壁,裡面還有液化和壞死的表現。他的病變性質如何?感染性病變還是惡性病變?還是無法判斷?我們按照肺膿腫肺部感染的治療策略,先進行了抗感染治療,因為病人有高熱寒顫表現,血象也有升高。
因此,該患者入院後,考慮感染可能我們予以了特治星抗感染、沐舒坦化痰及可必特霧化解痙等對症治療,以上為複查胸部CT(2018年7月15日)。
3個月後我們複查CT,病灶確實比之前有明顯吸收。再看縱膈窗,液化壞死的地方也明顯吸收。這時我們想過,是否再進行穿刺?或者繼續觀察?是否需要選擇激進一點的辦法,直接外科手術?到底這個病變是不是一個感染性病變呢?很多老師會選擇活檢,也有人選擇繼續觀察,但選擇活檢的更多。很可惜,這個病例我們最後沒有進行活檢,因為病人沒有很強烈的意願。我們在全科和放射科進行了全科討論,考慮病人的病灶明顯吸收,是否為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囑患者定期隨訪,如果病灶有變化再進行活檢,但患者沒有再來醫院進行復診。
然而故事並未就此完結。2020年7月,該患者再次來到門診,又出現了新的症狀,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複查肺部CT出現大小約53*46mm的佔位。
可見,佔位與原來的位置完全一致,面積較之前明顯變大。透過問診得知,該患者雖然沒有到我院複診,但他於2019年在當地醫院做了CT,當時的報告顯示:右肺上葉胸膜下軟組織片團影,炎症?或其他;2.慢性支氣管炎改變、肺氣腫;3.肺大泡。患者認為那是感染後遺留的痕跡,沒有加以重視。
這時我們考慮的方向:是否再試試抗感染?或者再活檢?或者直接外科手術?答案十分一致,大家都認為應該活檢,也有的老師建議外科手術。我們選擇了先做活檢。患者活檢後病理結果與最終手術後結果完全一致。胸外手術術後病理:查見腺癌;病變部位:右肺上葉;組織學型別:浸潤性腺癌(CA)(腺泡型);組織學分級:中分化;支氣管斷端:陰性;胸膜受累: 有,癌(CA)侵及胸膜,累及標本之纖維組織(胸膜粗糙區);脈管癌(CA)栓:無;靶向檢測:免疫組化:ALK-V(-);ROS-1(-)。
因此,單從這個病例來看,我認為這個病人是錯失了我們在全程管理過程中動態的隨訪。雖然僅僅只差了這一年的隨訪,但病灶的變化會非常大,面積變大,浸潤範圍變廣,同時還有胸膜的浸潤。該患者目前正在進行靶向治療和化療。
這個老年患者的病情一波三折,治療中病灶不斷進展……如何不斷調整診斷方案,做到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第四個病例:這是一個72歲的老年男性患者。主訴為「反覆咳嗽、胸悶2月,加重伴體重減輕1月」,於2017年7月14日入院。從影像學看,靠近患者左肺門的位置有一團塊影,並且有一些空泡徵,同時伴有一些牽拉,可以看到一些短的毛刺,這時該考慮為良性病變還是惡性病變呢?很顯然是惡性病變。但是,又缺乏證據。這個病灶不方便做經皮肺穿刺,因此我們選擇了纖支鏡的方法進行活檢。結論為:病變部位:左上葉上支尖後段;樣本型別:內鏡;病理診斷:查見少量腺癌組織。進行基因檢測後結論為EGFR陽性。予以埃克替尼治療。
左圖為2017-08-25 CT;中圖為2019-07-11 CT;右圖為2019-09-10 CT
但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病灶依然不斷進展。2019年7月複查,呈現進展;2019年9月複查,明顯進展。這時就要考慮治療計劃,是繼續埃克替尼治療還是化療?或者直接換成奧西替尼?還是再活檢?患者已經出現耐藥。我們對該患透過經皮肺穿方法獲得了答案,患者確實是T790M陽性,更有依據性地換了奧西替尼。患者在費用上也是獲益的。
2020年,不到一年時間,病灶再一次進展。實際上這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肺癌患者在靶向治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對患者再次進行活檢,目的是有更好的依據和精準的診斷,治療方向會更加明確。患者最後檢測血液是C797S順式突變,我們選擇化療方案。目前患者情況相對比較平穩,治療剛剛開始,還要等待進一步的觀察。
這個45歲女患肺部多發磨玻璃結節,隨訪2年後發現了什麼?又是什麼診斷髮現讓我們切除了她8-9個結節?第五個病例:這是一個既往史為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後的45歲女性患者。體檢時發現肺部多發磨玻璃結節2+年。我相信很多老師在門診上一定會遇到很多有多髮結節的患者,而多髮結節往往是我們在門診上非常頭痛的事。
這是2015年該患的影像學資料,在她的肺部右下葉有兩個結節,我們把它編號為1號和2號,這兩個結節一個7毫米,一個4毫米,一個稍微靠內一點,一個更加靠近胸膜。左肺上葉有標記為3號、4號、5號的結節,大小波動在5-10.9毫米之間,而且有的是純的磨玻璃結節,有的是混合的磨玻璃結節。左下葉還有一個形成像囊腔樣改變的磨玻璃結節,6.7毫米,這是6號結節。左下葉還有一個偏實的混合性磨玻璃結節,7號結節。另外標記為8號-11號結節,各有不同程度的,有混合的、有純的,分別為4.7、8.6、5.7、11.2毫米的大小不一的磨玻璃結節,總共11個磨玻璃結節在這個患者的肺上。
面對這種多發的磨玻璃結節應該如何考慮?是感染性病變還是多原發肺癌?還是考慮肺癌的肺內轉移?還是原發甲狀腺腫瘤轉移到肺上呢?我們雖然考慮為原發肺癌,但很難去證實它。下一步要怎麼處理?是先進行內科治療還是手術治療?還是進行定期隨訪?我們當時考慮病灶比較小,患者所有感染的證據都是陰性,我們進行了隨訪,沒有進行抗感染治療,也沒有進行外科手術。
對該患者我們總共隨訪了兩年之久,病灶確實有變化。可以看到,2015年和2017年的影像學資料相比對,兩個病灶在同樣位置的結節,1號結節,它的病灶明顯密度變高了,混合性的實性成分也變多了,大小也變大了。2號結節變化不大。3號、4號結節都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增高和直徑變大。5號、6號結節變化不是非常明顯,6號結節呈囊性改變。7號結節變化不明顯。8號結節出現了空泡徵表現。9號結節密度雖然變低了,但有空泡徵,有明顯改變。10號結節出現了空泡徵。11號結節密度較兩年前稍高,體積、直徑大小變化不大。
對比完之後,是否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步處理了呢?我們還要考慮她病灶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內科感染的原因還是多原發腫瘤在進展?還是應該繼續隨訪和想辦法活檢?多髮結節,按照指南原則,首先我們要排除感染的因素,如果感染的病灶穩定,就可以繼續隨訪。如果病灶在進展,它的直徑大於6毫米時,要考慮多原發性腺癌,進行積極處理。
因此,該患者2017年進行了外科手術切除,右下肺背段切除和系統淋巴結清掃。1號結節最後確診為中到高分化的腺癌,是腺泡型加貼壁型的腺癌,沒有看到任何淋巴結和胸膜的轉移。患者情況恢復後,我們又對她的左肺每一個結節都進行了相應處理,以針對結節進行了一個外科手術切除。
分別可以看到,每一個結節都有明確的病理診斷。3號是纖維組織增生。診斷明確是腫瘤的6號、9號、11號,這幾個都是明確的腺癌。6號其實沒有太大的變化,當時有胸膜的侵犯。8號考慮為局灶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3號、7號、10號都是良性病變,沒有看到淋巴結的轉移。因此該患者是一個明確的多原發腫瘤。
但如果我們還不能確定這幾個結節到底是不是惡性腫瘤時,實際上是可以透過基因診斷來判斷的。當時我們也對該患者進行了基因診斷,發現這些不同的結節其基因型別也不一樣(如上圖所示)。因此,無論是從影像學、病理標本,還是最後的基因學診斷,都足以證明該患者為多原發的腫瘤。
我們根據患者多原發的病灶,對每一個都進行了分期。右肺下葉高-中分化腺癌侵及髒層胸膜(貼壁型+腺泡型)(pT2N0M0 IB期);左肺下葉中-高分化腺癌(腺泡型+貼壁型)(pT1aN0M0 IA1期);左肺下葉高分化腺癌(貼壁型為主)(pT1aN0M0 IA1期);左肺下葉微浸潤型腺癌(pT1aN0M0 IA1期);左肺下葉肺泡上皮不典型增生。考慮到患者甲狀腺癌術後,又是多原發的腫瘤型別,給予了化療方案。目前患者已做四個週期AP方案術後輔助化療,具體為:培美曲塞(普來樂)750mg d1+順鉑40mg d1-2,30mg d3 q3w。術後隨訪病情非常穩定,日常生活狀況也非常好。
患者左肺上葉磨玻璃結節尚且不太明確性質,還在隨訪觀察當中。有人可能會問,在這個病例當中,一共切了8-9個結節,會不會覺得對肺功能影響較大?最多可以切多少個結節呢?事實上,這需要全面評估病人的情況。指南對於多原發仍推薦手術是主要治療手段。對這個患者,一般情況較好,主要以段切和楔形切除+系統淋巴結清掃為主,在儘量保證患者肺功能前提下,進行外科病灶手術切除,患者術後肺功能在後期康復過程中可以代償和維持。因此,該患者的肺功能到目前為止狀態都是非常好的。
前面分享的這5個關於肺結節、肺癌全程管理的病例,這5個患者其實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在動態的觀察和隨訪過程中,患者的病變在我們的掌控之中,患者也能夠積極地進行處理,獲益是最大的。
總結綜合這幾個病例來看,我們對於肺結節患者的處理,首先要看患者的病灶特徵,這是我們評估結節的一個重要方面。高危因素、臨床表現,還有生物標記物的檢測,都可以幫助我們對肺結節的診斷。對於不同危險層次的患者,處理的策略會有不同,比如低危的,可以建議患者進行觀察,尤其是4毫米以下的結節可以進行動態觀察,全程管理。對於高危的患者,建議進行積極的外科手術。華西醫院推薦患者6-8毫米以上的結節進行外科手術更好,過早進行手術也會增加一些病人的手術風險。
透過以上病例,表現出這些患者在我們全程管理過程中,從開始發現到最後的診斷,動態地進行觀察,以及儘快因病人的變化進行積極處理,患者就可以獲得最大受益。我們對肺結節/肺癌患者全程管理的關鍵內涵是:
1、肺癌的篩查:40歲以上;吸菸;腫瘤家族史;慢性肺部疾病;職業暴露。
2、肺結節的管理:精準檢出結節;規範隨訪與管理。
3、肺癌的管理:主動分診;主動多科協同;規範全程治療。
4、肺癌的隨訪:生存;生活質量;合併症。
本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