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是血液中脂肪、膽固醇、甘油三酯等的總稱。
一旦血脂異常,血管壁上會堆積越來越多的脂肪斑塊,使血管出現粥樣硬化,從而增加心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風險。
因此,了解自身血脂水平、積極控制自身血脂水平至關重要。
“手腳”有2異常,說明血脂嚴重“超標”,儘早就醫
異常1:腿麻木,疼痛,抽筋
血脂水平過高,尤其是膽固醇無法代謝,會在周圍肌肉中堆積,刺激肌肉收縮,導致抽筋。
過高的血脂水平還會引起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血管腔變窄,使區域性供血不足,當外周血管病變,休息時會出現雙腿麻木的現象,或者在睡眠過程中,出現腿部痙攣,坐起後或搖晃後疼痛感會緩解。
異常2:肌腱或手掌黃色瘤
肌腱黃色瘤是生長在手、足背的肌腱處。
表現為卵圓形的皮下結節,跟面板粘連,但邊界清楚,有家族性發病的特徵。
手掌黃色瘤是指在手掌生長的扁平黃色瘤,輕微凸起的橘黃色瘤。
另外,若發現手掌根部的掌紋有井字、十字、星狀的改變,也要警惕,因為有94%的高血脂患者和腦動脈硬化者都有掌紋改變。
血脂“超標”,原因離不開這三個字
第一個:喝
1、喝飲料
市面上大多數飲料都含有大量的糖分。
經常喝,會在呢個價體內脂肪含量,誘發肥胖,引起血脂代謝異常;另外,過多的糖分會轉化為內源性甘油三酯,最終導致高血脂。
2、喝酒
酒精會次貨脂肪組織中的脂肪酶,還會將脂肪酸釋放到血液中;大量喝酒還會因為乙醛過多影響血管內垃圾的正常代謝。
有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喝酒,血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均會明顯升高。
第二個:懶
長時間坐著不動,會減慢血液流動速度,降低新陳代謝能力。
血脂高的人,血管中血液粘稠度較高,就像果凍,必須不斷攪拌,才不會凝固。
而久坐不動,會使“攪拌”減少,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率,從而堵塞血管,一旦血栓過大,隨著血液流動,堵塞在哪,就會引起相應的疾病。
第三個:吃
生活中,這4類食物會讓血脂飆升,要儘量遠離。
1、高糖食物
長期高糖飲食,會攝入過多的糖分,並在體內轉化為甘油三酯,甘油三酯高也是高血脂的一種。
2、高脂肪食物
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進入體內後,脂肪會在血管壁上沉積,升高血液粘稠度。
3、高膽固醇食物
膽固醇攝入過多,會升高“壞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導致血脂異常,不利於血脂的控制。
生活中,降血脂,做好“3多”
第1多:喝玲雁菊
高血脂患者必須多喝水。但除了喝水,還可多喝些茶,有助於促進脂質分解、排出。
玲雁菊,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每天2-3杯,可保護血管。
有研究發現,它可減少脂質沉澱,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還可預防高血脂帶來的“中風”,利於血管健康。
第2多:注意飲食方式
無論是否選擇藥物調脂治療,必須嚴格控制飲食方式。
▪ 主食稍向穀物、薯類側重;
▪ 每天最好保證400g蔬菜、200g水果;
▪ 增加膳食纖維豐富的菌菇類、豆類攝入;
▪ 少吃含糖量高的點心、零食,做飯時少放糖、蜂蜜。
第3多:鍛鍊身體
運動的方式有很多,如散步、慢跑、騎單車、游泳、打太極拳、跳舞等,但要想達到降血脂的作用,必須達到一定的量。
建議,每週運動4次以上,每次運動不少於30分鐘,注意在不損傷身體的前提下,使身體微微出汗。
提醒:在運動的過程中,要及時補充水分,避免因為水分流失嚴重而增加血液的粘稠度。
最後——注意定期體檢
檢查頻率根據年齡、病情的不同有所不同。
20歲-40歲的成年人,每5年檢查1次;
40歲以上男性、絕經後女性,每年檢查1次;
高血壓、高血糖、吸菸、肥胖、冠心病等高危人群,建議每3~6個月檢查1次。
注意事項:
① 檢查前2周,保持正常的飲食習慣;
② 檢查前1天,避免吸菸喝酒,避免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