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艾灸的臨床效果主要由溫熱、溫補、溫通等多方面效應所決定,其共性基礎在於“溫”這個共性關鍵。艾灸過程艾絨熱燒所產生的遠近紅外輻射生物能量,無疑是產生“溫”最重要的物質基礎。鑑於此,關於如何才能達成艾灸較好的臨床療效,古今醫家早已達成共識,那就是“灸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如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近年來的研究結果更將艾灸所引發的感傳活動作為經氣執行的表現,作為人體內源性調節功能被啟用的重要標誌之一。

其實整個艾灸過程中都有可能出現灸感,而且灸感的表現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有所差異,臨床表現也可以五花八門,變化多端。其本質是圍繞著艾灸的溫熱效應和非熱效應所產生的“同頻共振、同音共鳴和同氣相求”的複雜互動過程,並非由單方面和單因素所決定,因此,欲真正實現氣至病所的艾灸臨床目標,並非易事。

A 測知主體熱敏狀態

人體與艾灸共性關鍵“溫”所相關的主體客觀基礎就是體溫,也就是人體的紅外輻射動態變化。其實,每天在不同時間肢體軀幹不同部位的體溫並不相同。同樣道理,人體經絡腧穴的基礎溫度、紅外輻射頻率,在不同的寒溼淤堵狀態下,與正常的生理狀態也不相同,其對於外來的紅外輻射同頻共振反應因此也自然不會相同,形成有獨特的個體化多級複雜紅外基礎頻譜混沌基礎狀態,至少可以區分為基礎狀態與應激狀態,而這正是決定艾灸效果最重要的主體基礎。因此,要想艾灸得氣,就必須首先找到並把握個體的這個紅外基礎頻譜混沌應激狀態究竟如何。

關於經絡腧穴的紅外基礎頻譜混沌應激狀態,著名的艾灸大家陳日新教授團隊持續系統研究超過30年,進行了頗為系統的研究總結。結果發現“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與敏化態兩種狀態;”人體在疾病狀態下,相關腧穴發生應激性熱敏化,並對外界艾灸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的灸感,主要表現為產生非區域性和/或表面的熱感,甚至非熱感,反應點也可能會超出腧穴邊界。陳日新教授把這種現象稱為腧穴熱敏化現象,艾灸熱敏化腧穴可以大幅提高臨床療效。腧穴熱敏化表現形式主要可以歸納為為喜熱、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等多種類別,平均出現概率大約為70%,明顯在寒證、溼證、瘀證、虛證中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現,可見熱敏現象的出現絕非偶然,而是具有十分鮮明的內在必然性和規律性。熱敏現象普查健康人群的結果顯示敏化率僅為約10%。疾病痊癒後,腧穴熱敏化率也大致會迴歸至這一水平。

不同軀體部位的體溫分佈

灸感表現常見的四種情形:透熱-灸熱從始灸點面板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擴熱-灸熱以始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傳熱-灸熱從始灸點開始循經脈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達病所。區域性不熱(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此外還包括可以產生非熱灸感-如酸、脹、壓、重、麻、冷等。所有這些都是機體對艾灸的直接應激(答)反應。

進一步的系統研究結果表明: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激發經脈感傳(90%的出現率)乃至氣至病所。陳日新團隊對540例患者艾灸熱敏化腧穴激發灸性感傳進行了系統觀察,結果表明,艾灸熱敏化腧穴極易發動經脈感傳,出現率達94.0%;而壓痛點的灸性感傳激發率為23.5%。由此可知,個體的經絡腧穴熱敏狀態的確存在有巨大差異,找到並充分利用這種差異,的確可以像針刺一樣引發感傳,助力氣至病所,從而大幅提升臨床效果。陳日新教授並根據此發現首創了熱敏灸法,不僅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且受到WHO的高度關注和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當代艾灸的標誌性水平之一。

在其所首創的熱敏灸法中,不僅提供有切實可行十分落地的經絡腧穴的熱敏狀態定性測知方法,還獨創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叫做“灸感四相”,其主要根據艾灸過程的機體反應而將艾灸灸感過程分為潛伏期、傳導期、維持期和消退期,完整覆蓋艾灸過程,併成功地採用多種現代物理手段,例如腦電圖、熱成像圖等客觀證明了腧穴熱敏化的客觀存在。因此,可以認為是熱敏灸方法的靈魂所在,也是對灸感研究相對客觀和系統的初步總結。

顯而易見,陳日新教授團隊的系統研究,不僅發現了熱敏狀態現象,而且首創了以艾條作為測試感知經絡腧穴熱敏狀態的有效工具,十分便捷的將經絡腧穴的熱敏檢測與艾灸治療合為一體,不僅突破了以前主要依靠理論和前人經驗配穴,使艾灸的配穴更加個性化,在通常的辯證施灸,辨人施灸的基礎上,更加註重“辨敏施灸”,也即更加具有“同頻溫熱效應”的精準針對性,同時還極大地方便了施受雙方的接受程度與便捷易用性。熱敏灸抓住了對“紅外基礎頻譜混沌應激狀態”,也即“熱敏”這一關鍵環節的系統化研究,初步揭示出艾灸得氣的客觀規律,具有前瞻性並呈現出巨大的深度系統研究的未來發展空間。

對於廣大灸友而言,選擇適當的艾灸配方方案,除了學習前人經驗以外,包括灸館體驗以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法就是一定要知道,選擇適合的艾灸穴位時,還必須判定其是否屬於熱敏化才是第一位的,以免白白浪費時間金錢而效果不佳。可以用艾條直接測試穴位的熱敏狀態,這對於決定臨床效果,往往更趨重要。具體方法大致要求是在施受雙方都心神安靜放鬆狀態和安靜舒適環境中,選擇舒適體位與合適的艾灸方式,採用迴旋灸、雀啄灸、循經往返灸、溫和灸等常用手法,探尋穴位的透熱、擴熱、傳熱和非熱覺等不同灸感反應,最終確定熱敏反應強烈者作為艾灸目標穴位。我們也期待有更加便捷易用的熱敏態腧穴定量檢測儀器或者方法早日問世,讓廣大灸友可以更好的應用熱敏灸。

相信有關經絡腧穴的“紅外基礎頻譜混沌基礎狀態與應激狀態”的研究並不會止步於熱敏灸,更多相關的定量精準研究思路,更加系統的定量檢測評估方法,例如經絡腧穴區域性皮溫測定研究、紅外輻射頻譜定量指紋圖譜研究等,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相繼出現,並不斷揭示出更多的、更加豐富的艾灸相關“紅外基礎頻譜混沌基礎狀態與應激狀態”等生命現象,促進艾灸的整體進化發展,展示更好的艾灸臨床效果。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株洲人,這4種煮飯方式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