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既怕冷又怕熱就是脾虛

中醫中有“虛不固表”的說法——當身體腑臟功能低下的時候,人體周圍的表氣就容易不足,導致身體調節體表溫度的能力下降,人就會變得既不耐寒又不耐熱了。

虛不固表導致不耐寒熱

“表氣”是人體和外界環境的一個緩衝區,夏天的時候身體消耗加大,傷津耗氣。而氣虛的人因為本身功能就不足,能量儲備缺乏,更經不起消耗更不耐夏季的炎熱,所以更容易中暑。冬天怕冷也是同樣的道理。

人體“氣”的來源除了父母給的先天精氣,還有後天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如果脾虛,運化功能失常,就沒有足有的水谷精微去養氣,就容易氣虛。所以氣虛、冷熱不耐的人,無論是在入夏之前還是入秋之前都應該進行脾胃調理。

氣虛的人適合吃“生脈飲”來補氣。立秋前,氣虛的人可以用經典補氣名方“玉屏風散”內調補氣。

永遠睡不醒是“脾乏”

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天天處在睡不醒的狀態,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待在床上。其實,“春乏秋困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並不是人人都會有的現象,而是脾虛的表現。

脾虛會讓人睏乏

“脾虛溼盛”是睏乏、睡不醒的主要原因。

我們知道脾有“運化水谷精微”“主升清”的作用,能將攝入的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上濟大腦,為大腦進行的多種精神活動提供能量。如果總覺得腦袋昏昏沉沉,人迷迷糊糊的,在中醫看來則是脾的問題——脾的升清功能受到限制,清氣無法上升到大腦,人就容易出現頭腦不清醒、嗜睡等症狀。

脾的升清功能受到影響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脾虛,虛弱到無力升舉清氣至大腦,而使大腦出現混沌的狀態;另外一種就是脾雖然不虛,但是身體內溼氣過盛,脾被溼困,就像用繩子把脾捆綁住一樣,即使脾有使出渾身解數也不能發揮升清的作用,而導致混沌狀態。

薏米紅豆飲去水溼良方祛除體內的溼氣,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兩種“藥”。這兩種藥能當茶喝,能當飯吃,它們一是薏米,一是紅豆。這兩種食材比例隨意,洗乾淨後放在鍋里加水熬,熬好後就是祛溼健脾的佳品。

脾胃虛寒讓人口水橫流

中醫認為,“五臟化液,脾為涎”,也就是說口水跟脾關係密切。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那麼津液往上注於口中而為涎,即口水;當脾臟虛弱時候,其運化作用失常,口水就會不受控制外流。

脾為涎,流口水是脾問題

很多人都會晚上睡覺的時候流口水,到了第二天早上一看枕頭總有一塊地方是溼溼的。有些人納悶,這是身體出現什麼問題了呢,還是正常的現象呢?

口腔潰瘍、嗓子疼、牙齦問題,都可能刺激口腔內腺體分泌,導致口水多,在睡覺時就易流口水。此外,有面部肌肉問題(如面神經麻痺、中風),或是口腔內腺體不受神經支配(如藥物導致的迷走神經過度興奮),都可能導致成人在睡覺時流口水。

除了疾病導致地流口水外,很多成人流口水是因為脾虛。

脾有運化營養物質及水分的作用,如果脾的運化功能正常,那麼津液往上注於口中而為涎,涎液(即口水)有滋潤口腔,保護腸胃黏膜的作用,同時還有助於食物的吞嚥和消化。如果涎多溢於口,通常是因為脾虛失於攝納造成脾涎過多、水液氾濫而留出口外。

脾胃不和愛流口水

還有一種流口水的情況為“胃不合則臥不安”,即因為脾胃溼熱或是胃裡積攢過多的食物,胃熱上蒸導致口水過多,尤其是晚上睡覺愛流口水,所以睡前不宜吃太多食物。

如果經常睡覺流口水,最好多加註意身體,及時調補。平日可多服食健脾固腎的中藥調補,如蓮子、芡實和淮山,如無口乾口苦,可加黨蔘。如果脾虛比較嚴重,有夾寒,兼熱,或有氣滯之象,可以及時請中醫師進行藥物調理。

治流口水小偏方脾虛,不能制約涎液,口水就會外流。平時除了要注重養脾外,還可以選擇一些源於民間驗方的小偏方來緩解症狀。

泥鰍半斤,去內臟晒乾,炒黃,磨成粉,用黃酒沖服,一次二錢,一日二次,服完即可。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最新評論
  • 1 #

    同時怕冷熱,應該是氣血兩虛

  • 2 #

    脾虛睡不醒?我怎麼睡不著?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慢性支氣管炎除了吃藥、打針,可以嘗試這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