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寒、溼、暑、燥、火都是正常的自然界氣候現象,也稱為“六氣”,“六淫”是中醫對六氣異常的一種稱謂,也稱為“外邪”,也可解釋為外來致病因素。寒是冬季主氣,也見於其他季節,如初春也有寒。
中醫認為,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可稱為寒邪。寒邪為病有內外寒之分。外寒指自然界中的寒邪外襲,如氣溫驟降而保暖措施沒跟上,或飲食過於生冷、淋雨著涼等,由表入裡使人致病的稱為“傷寒”,症狀主要表現:頭部疼痛、咳嗽、流涕、鼻塞、無汗、舌苔發白、脈浮緊等;寒邪直中人體臟腑致病稱為“中寒”,比如傷及到脾胃則會表現病痛部位遇冷則加重,遇熱減輕,嘔吐洩瀉,無論傷寒或中寒,雖然有由表入裡或直中人體臟腑經絡的不同,但其寒症明顯。
內寒主要是人體臟腑的陽氣不足,寒從中生,"陽虛生內寒",中醫認為內寒病症主要有上焦陽虛、中焦虛寒、下焦虛冷三種,其症狀因各臟腑不同各有區別表現,如心肺陽虛症見氣短咳嗽、怕寒喜暖、面色發青、嘴唇發紫,面部浮腫等,脾胃陽虛則表現食慾不振、嘴泛清水,四肢冰冷、腹脹、大便溏稀等等,腎陽虧虛則會表現經常腹瀉、小腹拘急、肢體浮腫、陽痿滑精等。因為腎是人體陽氣的根本所在,有溫煦其它臟腑的作用,所以內寒與腎的關係最密切,中醫認為腎主水,寒為水氣,寒與腎相應。如有內寒者必然顯現出虛象,而且虛象大於寒象。
外寒雖然與內寒有相似之處,如都畏怕寒冷,也有區別,如外寒多為急病,以陰寒盛為主,內寒多為慢性,以陽氣虛為主,它們之間雖有區別但又是相互影響相互聯絡的,外寒若侵擾積久不去,則損人體陽氣,容易引發內寒,而內寒不休者,很容易被外寒侵擾致病。
>>寒邪的致病特點
1、易傷陽氣:中醫將寒定為陰邪,易傷陽氣,若寒邪過盛,打破平衡,則體內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而被傷陽氣。
2、寒性凝滯、收引:凝滯就是凝結、阻滯的意思,收引有收縮、牽引的意思,寒邪使人致病易使人體氣血津液凝滯,經絡收引攣縮,毛竅收縮、氣血執行不暢,當氣血執行不暢時容易疼痛,所以疼痛也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表現,比如關節冷痛、關節伸縮不自如,人體如陽氣不足則陰氣偏盛,陰氣盛則寒,即“內寒”,所以有“陽虛生內寒”的說法。
>>如何防範寒邪
寒邪致病需要結合實際的症狀以及患者的體質,參考相應的環境,防範驅除寒邪時,外寒以袪寒保暖為主,內寒以溫補助陽為要。
外寒邪容易侵擾人體的幾個部位,如頭,頸、肩、背、腳,冬季溫度過低,注意這些部位的防寒,不要洗前洗頭,經常按摩頸肩背部,疏通血脈經絡,晚上睡覺前多用熱水泡腳,促進血液迴圈;冬季午後太陽當頭之時可曬曬太陽,養腦而補陽,適當運動,動則生陽,寒溼易排出。熬夜內耗人體氣血,易使寒邪侵擾,所以要保證睡眠,特別注意不要熬夜。多喝熱水,不要吃冷寒食物。
冬季可適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羊肉、山藥、栗子等,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吃些黃芪當歸等中藥,可改善胃寒;適當吃些芡實、紅蘿蔔、板栗,可改善脾寒;女性朋友建議吃些核桃、花生、阿膠、黑芝麻,可暖宮益氣,改善宮寒;關節部位注意保暖,加些紅花、羌活、花椒、川芎睡前泡腳,可改善關節寒;保持心情良好,多曬太陽多運動,多深呼吸,可改善肺寒;腎陽虛者,可去聽取正規醫生的醫囑進行調理,切不可自行亂補,以免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