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後,出現週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痠痛,甚至痛劇昏厥,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西醫學中原發性痛經屬於本病討論範疇。陽虛體質所致痛經者,主要表現為經期或經後小腹冷痛,喜按,得熱則舒,經量少,經色黯淡,腰痠腿軟。平素多表現為畏寒怕冷,小腹、腰背為著,舌淡苔白潤,脈沉遲。多因陽氣而胞宮失於溫煦,衝任失於溫養而致。氣鬱、血瘀體質也易患痛經。
(一)調養範圍
陽虛體質易患痛經或痛經緩解期人群的調養。
(二)預防法則
溫腎通督調體為主,兼溫經暖宮、養血益氣。眾所周知,痛經病位在胞宮、衝任,總由“不通則痛”或“不榮則痛”所致。顯然,陽虛體質所致痛經屬於“不榮則痛”範疇。因此,當以溫腎通督調體固本為主,兼溫經暖宮。又“衝為血海”、“衝脈隸屬陽明”,尚需兼顧養血益氣。可見,溫腎通督調體為主,兼溫經暖宮、養血益氣,有助於預防陽虛體質女性原發性痛經的發生與發作。
(三)預防方法
在前述陽虛質調養方法精神調攝、形體鍛鍊、飲食調理(包括藥膳食養)、起居調護、鍼灸推拿的基礎上,結合以下預防方法。
1、藥物預防
1、常用藥物
鹿角片、鹿角霜、巴戟天等溫腎通督藥調體固本為主,配伍肉桂、艾葉、吳茱萸等溫經暖宮、散寒止痛,當歸、白芍、川芎、生地黃等養血調肝以充血海,黃芪益氣有助於益陽,續斷益腎調血,香附理氣調經。經前伴見心煩口苦、面生痤瘡者,加丹皮、山梔等。
2、代表方劑
艾附暖宮丸。出自《仁齋直指附遺》(艾葉、香附、吳茱萸、川芎、白芍、黃芪、續斷、生地黃、官桂、當歸),具有溫經暖宮、補血益氣功效,適用於陽虛體質女性易患痛經或痛經緩解期的調養。
2、非藥物預防
1、灸法
1)溫和灸:①選取腎俞、命門、關元為主穴,配以氣海、中極、次髎、歸來、子宮、三陰交,以溫腎通督、調理衝任、益氣養血、活血調經;②操作方法:患者選擇舒適體位,仰臥或俯臥位,每次可選擇3~5個穴,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一端對準穴位,距面板2~3cm,使患者區域性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穴一般灸20~30min,每週艾灸3次,或月經來前一週艾灸數次。
2)隔物灸:①選穴同溫和灸;②隔物介質可選擇生薑片(直徑約2~3cm,厚約0.3cm,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附子餅(附子研末,黃酒調和制餅,直徑約2~3cm,厚0.3~0.5cm,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或者藥餅(多選擇益氣溫陽的藥物,如肉桂、小茴香、乾薑、黃芪、黨蔘、當歸等,研末,黃酒調和制餅,直徑約2~3cm,厚0.3~0.5cm,中心處用針穿刺數孔);③操作方法:將隔物介質放在穴位上,上置艾柱,點燃艾柱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另換一炷再灸,每穴灸5~10壯,每週艾灸3次,或月經來前一週艾灸數次。此法有溫腎通督、調理衝任、益氣活血的作用。
3)腹部輔灸:①取小腹部子宮穴(雙側)、神闕至關元旁開0.5寸;②操作方法:先將300~600g生薑或大蒜搗爛如泥,擠去部分汁液,將姜泥或蒜泥做成厚約1.5cm,寬約4cm,長度能覆蓋督脈大椎穴至腰俞穴的長方形隔灸餅。再取適量艾絨做成高約4cm,橫截面為三角形的長條艾炷,使艾炷底端約窄於隔灸餅的寬度,長度約短於隔灸餅的長度。患者俯臥位,施灸部位常規消毒,將隔灸餅平移至施術部位面板上,可用棉皮質將周圍封固,然後將該長條艾炷置於隔灸餅中央,並在上端點燃施灸,待患者有灼熱感,醫生取下燃盡的艾炷,保留隔灸餅,更換艾炷續灸,每次施灸3壯,最後去淨艾炷,保留姜泥,再以膠布固定1~3h,溫熱散盡後,去掉所有鋪灸材料。此法可以鼓舞陽氣、溫經暖宮、益氣養血,能有效調養陽虛體質易患痛經者。
2、推拿法
①摩腹揉按溫養衝任:選取氣海、關元為主穴,配以三陰交、子宮,患者仰臥位,醫生立於右側,首先用摩法按順時針方向在小腹部治療,手法緩慢滲透,以小腹有溫熱感為度;然後用一指禪推法或按揉法在氣海、關元、子宮、三陰交各穴治療,每穴1~2min,以酸脹得氣為度。②滾揉按擦溫腎通督:選取腎俞、命門,配以湧泉、八髎穴,患者俯臥位,醫生立於右側,用㨰法在腰部脊柱兩旁和骶部治療,時間約4~5min;然後用按揉法作用於腎俞、命門、八髎穴,以區域性酸脹為度;最後直擦背部督脈,橫擦腰部腎俞、命門、八髎、湧泉穴,以透熱為度
2、貼敷法
①選取腎俞、命門、關元為主穴,配以氣海、子宮、三陰交。②操作方法:先配製敷料(可選用肉桂、小茴香、補骨脂、黨蔘、黃芪、細辛等藥物),將藥物研磨成粉末狀,用甘油調成膏狀敷料。施術部位常規消毒後,將敷料貼敷於穴位處,厚度0.2cm,面積1.5cm×1.5cm,膠布固定。每次敷貼時間不超過10h。穴位貼敷溫陽益氣中藥,藥性可以通過經絡氣血傳導,從而達到溫腎通督、暖宮祛寒、益氣養血的目的,預防痛經。陽虛體質痛經者尤其適合夏季三伏貼。
(四)注意事項
1.痛經發作時應注意休息,飲食忌食生冷寒涼及刺激之物,避免劇烈運動,甚則臥床休息;身體保暖,腹部加用熱敷墊或熱水袋散寒止痛。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2.推拿手法要以緩補為主。“順摩為補,逆摩為瀉”,陽虛體質者宜順時針方向摩動,速度不宜過快或過慢,壓力不宜過輕或過重[5]。《聖濟總錄》:“摩法不宜急,不宜緩,不宜輕,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3.灸法調養陽虛體質易患痛經者,直接灸時宜採用溫和灸,使熱力緩慢深透穴位,補益陽氣。隔物灸是穴位、藥力、熱力的綜合作用,能夠更好的達到溫陽、益氣、散寒、暖宮的效果。
4.穴位貼敷調養時,每個或每組穴位不宜連續貼敷太久,要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區域性面板因長期不呼吸而破損,影響繼續治療。貼敷治療當天,患者要禁食寒涼、生冷和辛辣之品。
本文選自《中醫體質養生學》,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倪誠。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人衛中醫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