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入伏後炎熱的天氣裡,最愜意的莫過於點上一份摯愛的“三秦套餐”,吸溜~吸溜~一根吸管,一瓶冰汽水,生活簡直不要太美好了!但這種生活方式即將發生改變。

2020年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膠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提出自明年1月1日起,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餐飲打包外賣服務以及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膠購物袋,但是暫不禁止連卷袋、保鮮袋和垃圾袋。

同時,明年起全國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塑膠棉籤、一次性發泡塑膠餐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膠吸管,但是牛奶、飲料等食品外包裝自帶的吸管暫不禁止。

曾有人說,塑膠是19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極大地方便了我們的生活;但也有人說塑膠是最糟糕的發明,塑膠最不盡如人意的一點,就在於它難以降解。目前很多環境科學研究中都會提到微塑膠汙染,不同於肉眼可見的塑膠,這些顯微鏡下才可見的塑膠對生物的危害可能更大。

一、什麼是微塑膠?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湯普森等人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海洋水體和沉積物中塑膠碎片的論文,首次提出了“微塑膠”的概念。微塑膠指的是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和顆粒,微塑膠的粒徑範圍從幾微米到幾毫米,是形狀多樣的非均勻塑膠顆粒混合體,肉眼往往難以分辨,被形象地稱為“海中的PM2.5”。

與“白色汙染”塑膠相比,微塑膠的危害體現在其顆粒直徑微小上,這是其與一般的不可降解塑膠相比,對於環境的危害程度更深的原因。2018年11月30日,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王菊英副主任表示,不管是在海水中,以及海底和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膠的存在。

二、海洋中為什麼會有微塑膠?

1、“初生”微塑膠

為工業和國內用途而製造,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化妝品或者清潔用品。如牙膏和去角質膏中使用的摩擦劑“微珠”、紡織品和纖維服裝、陸地運輸過程以及塑膠製品加工等,這些微塑膠透過廢水處理廠被排放到河流等自然水體中。

2、“次生”微塑膠

由大型塑膠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造成分裂和體積減小而成的塑膠顆粒,可以直接從海岸線或透過河流和汙水管道進入海洋。

美國喬治亞大學的珍娜•詹貝克(Jenna Jambeck)和同事用模型估算出2010年192個沿海國家和地區一共產生了2.75億噸塑膠垃圾。其中有480萬噸到1270萬噸進入了海洋,大致相當於5000億個塑膠飲料瓶,如果將它們放到一起,能讓超過4個北京市區的面積都淹沒在齊腳踝深的塑膠垃圾之中。

此外,粒徑小於5毫米的人造工業產品,如牙膏、髮膠、潔面乳和空氣清新劑中的微粒等在汙水處理過程中也因難以過濾而進入水體,最終排入海洋成為微塑膠。

塑膠汙染對於海洋生命來說是一種毀滅性的災難,塑膠顆粒越小,對海洋生物的危害越大。 與大塊塑膠相比, 微塑膠更容易進入海洋生物的體內,甚至連體型微小的浮游生物也難逃劫難。

塑膠微粒中含有的樹脂能夠吸附汙染物,尤其是有毒的有機化合物。 這就使它們變成了骯髒的‘海綿’,充當著有機化合物的載體。微型塑膠不僅傳播著危害海洋生物的汙染物,而且也在影響著它們的生長、繁殖和遷徙。這些汙染物被小型生物體吸收,並且沿著食物鏈向上端移動。 吞食了含有PAHs塑膠微粒的浮游生物可能會被更大的生物體吞食,“大魚吃小魚”的過程會不斷重複,直到它們被人類捕獲並且成為人類的美食。

研究表明,81%的沿海地區受到塑膠碎片汙染;沿海魚類市場的9種雙殼類動物中發現了微塑膠;全球已有233種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內發現有微塑膠顆粒存在;到2050年預計99%的鳥類都可能食用了塑膠製品......海洋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和生態安全的威脅,已經非常嚴重。那些被我們隨手扔掉的塑膠,終有一天,還是會藏身於各類食材,端上我們的餐桌,被我們吃進肚子,想來是不是很可怕!

三、如何踐行環保的生活方式

1、拒絕“一次性”

積極樹立環保理念,多使用自帶餐具、去超市自備紙袋或者布袋,用可重複使用產品代替一次性產品。

2、垃圾分類

在日常生活中對塑膠垃圾進行分類和集中處理,讓喝完的水瓶、用過的塑膠袋、拆下的塑膠包裝去往“該去的地方”,阻斷它們通往海洋的道路。

3、使用可降解的塑膠製品

在日常生活中,儘可能多使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塑膠製品,少選擇難處理、難降解的塑膠製品。

11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中醫的智慧 | 睿博&劉豐:量子理論與中醫標準化討論(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