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甘草: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胃、肺、心經。本品味甘性平,主入脾、肺經,兼入胃、心經。既益氣補中,又緩急止痛、緩和藥性,還祛痰止咳、解毒。蜜炙平而偏溫,補氣緩急力強;生用平而偏涼,能瀉火解毒。
功效:益氣補中,祛痰止咳,解毒,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主治病證
(1)心氣虛的心動悸、脈結代。
(2) 脾虛乏力、食少便溏。
(3) 咳嗽氣喘。
(4) 瘡癰腫毒,食物或藥物中毒。
(5) 脘腹或四肢攣急疼痛。
(6) 調和諸藥。
配伍
甘草配白芍:甘草味甘,功能補氣緩急;白芍酸收,功能養血柔肝。兩藥相合,緩急止痛力強,治脘腹或四肢拘急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2~10g;或入丸散。瀉火解毒宜生用,補氣緩急宜炙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甘,易助溼塞氣,故溼盛中滿者不宜服。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均忌同用。大劑量服用甘草,易引起浮腫,故不宜大量久服。
產地:
甘草主產於內蒙古、甘肅、新疆等省區,以內蒙古伊盟的杭旗一帶、巴盟的橙口及甘肅、寧夏的阿拉善旗一帶所產的品質最優,西北其他地區、東北、華北亦產,目前已有人工栽培。脹果甘草主產於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光果甘草主產於新疆。
採收加工:
春、秋兩季採挖,以春季產者為佳。切去莖基、幼芽、支根及鬚根,再切成長段後晒乾。
性狀鑑別:
甘草
根呈圓柱形,長25~100cm,直徑0.6~3.5cm。外皮鬆緊不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常有裂隙,顯"菊花心"。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氣微,味甜而特殊。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