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霜降節氣剛過,廣東的清晨和夜晚有了絲絲涼意。這個季節該如何養生防病?廣東省中醫院經典經方名醫工作室許家棟教授將古人養生要略,結合現代人工作生活特點,給出建議,強調調攝養生若能落實“保胃氣,存津液,和營衛,暢三焦”,則可幫助人們平穩度過多事之秋,延年益壽。那麼具體該如何做呢?

避:慎避風寒邪氣少惹病

10月30日晚,許家棟教授在廣東省中醫院講授經典經方

嶺南地區此時的天氣特點是溫差大,往往相差10攝氏度以上,呈現出早晚冷中午熱的特點。許家棟教授指出,秋冬季節交替時,養生首先要慎避風寒邪氣。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寫道:“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面板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這就是著名的中醫“內因”、“外因”、“不內不外因” 三因病因學說。

由此可知,除了第三因之外,人們所有疾病不管是“內因”還是“外因”, 都與外感“風寒溼燥火”等邪氣入侵,從而影響經絡、臟腑、氣血執行有關,因此想少生病,關鍵要慎避風寒邪氣的入侵,具體記住以下幾點。

授課現場座無虛席

防:晨起唾液漱口叩齒養五臟

如何慎避風寒邪氣?許家棟教授介紹,古人是通過湯藥調理,鍼灸膏摩,導引吐納來增強人體抵禦“邪氣”的能力的,尤為可貴的是這些方法還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與藥王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得以記載傳給後人。

在《千金》中記載,三國時期,曹操問皇甫隆說:“聽說你過了一百歲,體力不減,耳聰目明,臉上也沒什麼皺紋,紅光滿面……,是服用什麼藥物,做什麼運動,可以告訴我嗎?”皇甫隆說:“……我學習的偶像是蒯京道人,他已經178歲了,卻仍然身強體壯,他的保健方法是每天早上起來服食“玉泉”,“琢齒”,這樣可以令人身體強壯,面有紅光,去“三蟲”而堅齒。”

許家棟教授解釋,這種方法就是“每天起床,用唾液漱口併吞下去,然後牙齒上下輕輕碰撞十四遍。”這樣以儲存津液以濡養五臟,活動官竅而調暢百節。

藥王孫思邈本人也是通過這樣的方法,長期堅持,從而將自己體弱多病短壽的體質,活到了有據可考的一百四十一歲,(在《舊唐書》等史書中可考得嚴謹的生卒年譜),現代人可以參考學習。

穿:穿衣要保暖,腳踝、腰背莫受涼

深秋季,美眉穿著“美麗凍人”易生病

許家棟教授提醒,秋天降霜節氣後,早晚氣溫較低,穿衣應該注重保暖,尤其是腳踝、腰背和小腹等部位更要做好防風避寒措施。

除了注意穿曖外,古人對著衣時需要避寒免受風邪入侵也很強調,如“溼衣及汗衣皆不可久著,令人發瘡及風瘙。”;“脫著既時,須調寢處。”即是說溼冷與出汗後的衣物不能長時間穿在身上,否則會導致面板風疹、瘡癢甚至感染類疾病。脫衣服時應選擇密閉寢室等避風寒的地方,不要在露天或風口脫衣,這才能護衛好自身的陽氣,以抵抗疾病。

食:多吃酸甘少吃苦寒食物

飲食方面又該注意什麼?許家棟教授介紹,經典經方學術體系在總結前人學術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十二字養生祛疾口訣“保胃氣,存津液,和營衛,暢三焦”。

具體到我們生活中,即是秋季應適當多食酸甘性味的食材。古人會飲用“酸漿水”等養津護液的飲料,他支招,市民可用一勺陳醋、兩片生薑加適量紅糖沖服,有類似作用,或用烏梅10 g山楂20g甘草5g冰糖適量,煮開後飲用有“酸甘化陰”的功效,此方除了可補津和胃、調營養血、通利三焦,還有美容養顏,紅潤面色,減輕秋燥導致的面板乾燥等作用。

螃蟹性寒易少吃

許家棟教授特別提醒,秋天螃蟹肉膏肥美,但是螃蟹性寒,不宜多食,特別是有面板病、肝腎病與脾胃虛弱者,尤其要注意少食螃蟹及海鮮,同時並且性味生冷、苦寒的食材更要避免,如西瓜、苦瓜、魚腥草等吃多了,容易導致體內寒溼積聚,不利於脾胃的運化。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白癜風患者缺少微量元素,這些堅果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