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根據2002年全球失眠調查結果顯示,有45.4%的中國人在過去1年內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失眠。從致病因素角度看,睡眠衛生問題和心理行為因素在慢性睡眠者中普遍存在,更被現代研究認為是參與或促進失眠慢性化的重要方面,因此,失眠的正規治療除藥物治療外,還必須包括糾正錯誤的認知,配合有效的行為療法。

1、失眠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特點

進行認知一行為治療,首先離不開對被治療者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判斷。失眠患者的心理和行為特徵多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負性自動思維失眠 患者常過分誇大失眠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包括對身體健康,日同的生理和心理功能方面的影響,認為失眠會對身體帶來持續性的損害。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直接證據能夠表明失眠會單獨給人身體帶來器質性損傷。患者把白天的焦慮、抑鬱、易怒、痛苦等負性情緒歸咎於失眠的影響,而實際可能只是受到前一天晚上的焦慮狀態影響而已。這種情緒長期積聚和增長,進而容易形成焦慮情緒,更加影響睡眠。隨著患者對睡眠的期望值提高,因而更加害怕失眠,愈加緊張害怕就愈加難以入眠,從而使患者進入“失眠一失眠恐懼一加重失眠”的惡性迴圈之中,長期難以得到治癒。

1.2 功能失調性感覺 失眠患者特別重視睡眠,其程度往往超過正常人。實際上,在內外因素作用下出現的一過性失眠,是任何人都會偶爾出現的正常現象。但失眠患者一直處於時失眠症狀的恐懼狀態。常想方設法試圖入眠,如服藥、飲酒、計數等;或想保持睡眠.終日將精神集中在如何“保證今天晚上睡好覺”上來,難以投入正常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繼而心身俱疲。患者這時更加不能總結問題出在哪裡,而主觀地將這些歸因於是失眠的後果,並進而認為只要能睡好覺,一切問題就會解決,過度地誇大了失眠對自己的身心功能的影響。

1.3 錯誤認知 失眠患者常有對睡眠時間的刻板認識,認為每晚必須迭到足夠的睡眠時同。許多研究已經證實個體時睡眠時間的需求具有明顯差異性,睡眠質量是其重要影響因素。不同個體甚至同一個體的不同年齡和生理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睡眠時間需求。而且即使睡眠時間縮短,但只要能保證足夠的睡眠質量,個體在覺醒後仍然能夠得到充分恢復的主觀感受。還有部分患者存在時失眠的歸因偏差,認為主要是外界環境或自己身體某些未知痰病導致了失眠。

1.4 睡眠的主觀加重傾向 研究表明失眠患者對失眠存在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其睡眠主觀體驗與多導睡眠圖等客現記錄存在較大差別。同正常組比較,失眠患者均存在睡眠潛伏期延長、總睡眠時間減少、睡眠效率降低等睡眠引數改變的生物學特點,但其多導睡眠圖結果等改變程度並未如患者主觀描述的嚴重。失眠患者不但存在睡眠質量問題,同時也有明顯對睡眠主一客觀評估不一致的特點,常會主觀誇大自己的失眠

2、認知一行為療法的具體方法

認知一行為療法對失眠的治療主要針對導致失眠長期的維持因素。透過進行健康睡眠衛生習慣教育和合理睡眠現唸的建立,改變非適應性的睡眠方式,減少自主喚醒和認知喚醒,根本改正關於睡眠的不良信念和態度,達到治療目的。

2.1 睡眠衛生指導 失眠往往與不良的睡眠衛生有關,如把臥室當作工作和生活的場所、開燈睡黨等。不良的睡眠衛生會破壞睡眠的正常節律,形成對睡眠的錯誤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興奮,從而導致失眠。臨床實踐證明,許多慢性失眠患者透過改善睡眠衛生,失眠的同題就能夠得到緩解甚至徹底解決。睡眠衛生的具體內容如下:

避免飲酒和喝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以及吸菸,尤其在傍晚後;

在睡覺前2小時內,不能進食難以消化的食物;

晚飯後不可大量飲水,以減少夜尿;

下午5點後不參與過度興奮和活躍的環境;

床只能用來睡覺,如果只是休息和放鬆,可以坐在椅子上;

建立一套準備就寢的程式;

臥室的環境要有利於睡眠,如適宜的溫度、光線和聲音;

就寢後,放鬆思想,可以想一些愉快的事情以促進睡眠;

每天在同一時間起床,週末也不例外,可以使用鬧鐘達到這一目的;

保持規律的體育鍛煉,但睡前不可以進行大強度的運動。

2.2 刺激控制療法 刺激控制療法是治療失眠方法中研究得最多、也是目前認為最為有效的一種方法。此方法認為,睡眠的過程能夠使患者建立一種對臥床時問和睡眠環境之間的條件反應。於是針對失眠治療的核心就是訓練患者把入睡與臥床時間和睡眠環境等因素重新建立聯絡,使臥室恢復其作為誘導睡眠訊號的功能,並減弱它和睡眠不相容活動的聯絡,減少對睡眠內源性喚醒的刺激,使患者易於入睡。刺激控制療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只在睏倦的時候上床;

臥室和床只能用來睡覺和性生活,不可進行其他活動,如看報、看電視、吃東西和思考;

性生活可以促進男性的睡眠,對女性的睡眠尚無定論;

如果15-20分鐘內無法入睡,應該離開臥室,待感到睡意後,再回到床上;

如果還不能入睡,再重複;

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起床,不管晚間睡了多長時間;

避免日間的小睡、午睡。

2.3 睡眠限制療法 睡眠限制療法主要是縮短患者臥床時間,使其臥床時間儘量接近所需的睡眠時閫,進而增加患者對睡眠的壓力。白天儘量避免小睡或午睡,以使患者在夜間更容易入睡。總體上即透過減少患者臥床期間的非睡眠時間,提高睡眠有效率(總睡眠時間/臥床時間×100%)。睡眠限制療法主要適用於心理生理性失眠。其程式主要針對必要的睡眠時間進行調整臥床時間,臥床時問被限制後,造成輕度的睡眠剝奪,增加睡眠的壓力以提高睡眠效率。臨床上當發現患者的睡眠有效率低於80%時,就需要調整臥床時間使其睡眠有效率保持在80%~90%。也有研究者認為臥床時間相應超出睡眠時間5%左右即可達到治療目的。但每晚總臥床時間不能少於5h,否則可能會造成白天過度嗜睡等情況。

2.4 放鬆治療 放鬆治療是基於時如下現象的觀察,即高喚醒水平無論是在白天和夜晚(生理的、認知的)都會對睡眠形成明顯幹扼。漸近放鬆這一類方法,主要是為了減輕患者的心身功能紊亂的症狀,降低患者的心理或心理生理喚醒水平。但對於難以維持和難以集中注意力者,這種方法效果不好。具體方法包括:認知或冥想放鬆法、腹式呼吸放鬆法、漸進性肌肉放鬆法等

3 治療方法的綜合

隨著各種治療方法研究的不斷深入,近年來,一些研究開始著重進行驗證單一療法同綜合療法效果的比較。有研究比較了刺激控制療法、放鬆療法,睡眼限制療法和睡眠衛生指導之間的療效差異,部分結果認為刺激控制療法和睡眠限制療法要比放鬆療法和單純睡眠衛生指導更為有效。因為許多行為治療方法彼此之問有相互融合和可以促進的關係,所以有研究者設計了運用數種方法綜合進行治療的綜合療法並觀察其效果。結果表明,綜合療法效果更為明顯。當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或其他諸如認知重構和放鬆療法等相結合時,可以產生最理想的治療效果。因而,研究者認為刺激控制療法和睡眠限制療法可能是最具效果的聯合治療方法。

此文摘錄於

希望所有的失眠患者在開始藥物治療前、藥物治療中,均能掌握這些非常重要的認知、行為療法,願你們都能早日擺脫失眠困擾!

6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心臟突然“抽痛”是怎麼回事?大多離不開3個原因,儘量別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