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腎結石是在腎臟內結晶形成的礦物質和鹽類沉積物。它們會變成固體,透過尿液排出會非常痛苦。通常,尿液中的液體會阻止排洩物相互接觸。然而,當尿液中沒有足夠的液體或有過多的固體廢物時,腎結石就會開始形成。雖然大多數腎結石發生在腎臟中,但它們可以在泌尿道的任何部位形成。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幾種預防腎結石的方法、腎結石的發病率以及何時尋求治療。

預防

研究人員仍然不能肯定腎結石如何或為何發生。脫水是腎結石的首要危險因素。然而,某些食物和各種生活習慣也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懷疑自己患有腎結石或有患腎結石高風險的人應該諮詢醫生,弄清自己患的是哪種腎結石,並確定要避免哪些特定的食物或活動。降低患腎結石風險的方法很多,包括:

01

多喝水

當尿液中含有更多液體時,礦物質和鹽就不太可能聚集在一起形成結石。尿液顏色較深是脫水的跡象。理想情況下,尿液呈淡黃色。醫生傾向於建議人們每天喝1400~1800 ml水。

02

減少鹽的攝入

鈉鹽會導致水瀦留並導致脫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建議成人每天的鹽攝入量應控制在2300 mg以下,相當於一茶匙的食鹽。高鹽食物包括:

熟食或燻肉大多數包裝或熟的食物薯片大多數罐裝湯類大多數即食麵條或配菜含有其他型別鈉(碳酸氫鈉、磷酸二鈉、穀氨酸鈉、發酵粉、亞硝酸鹽和硝酸鈉)的食物

03

保持健康體重

超重或肥胖會給腎臟帶來壓力。逐步安全地減肥很重要,快速節食和遵循動物蛋白含量高的飲食都會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

04

限制含草酸鈣食物的攝入

腎結石可以由許多不同的化合物組成,包括尿酸、磷酸鹽和半胱氨酸。最常見的腎結石成分為草酸鈣。2014年的一項研究檢查了近4.4萬顆腎結石,發現67%的腎結石主要由草酸鈣組成[1]。醫生通常建議那些患腎結石風險高或草酸鹽水平高的人限制草酸鹽的攝入量。在食用富含草酸的食物的同時攝入鈣,可以透過在這些化學物質到達腎臟之前將它們結合在一起,從而降低患腎結石的風險。

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包括:柚子汁和蔓越莓汁、土豆、大豆、菠菜、一些堅果如腰果和花生、巧克力、大黃、甜菜、蘆筍、大多數漿果、芹菜和香菜、全穀物、茶。

05

避免過量攝入咖啡因

咖啡因會加速代謝,導致脫水。建議成人每天攝入的咖啡因上限為400 mg,相當於約4杯咖啡。需注意的是,某些蘇打水、巧克力、茶和能量飲料也含有咖啡因。

06

避免飲用含糖飲料

一些研究表明,含糖飲料,特別是那些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飲料,與腎結石的發生有關[2]。人們攝取的液體中需要至少一半是純水。一些研究表明,含咖啡因的飲料會增加患結石的風險[3],含糖飲料和蘇打水也是如此[4]。

07

攝取足夠的膳食鈣

08

增加檸檬酸的攝入

未稀釋、不加糖的檸檬汁或酸橙汁橙汁甜瓜或芒果汁

09

監控高酸性食物的攝入

高酸性尿液會增加尿酸性腎結石的風險,並使患者在將其排出的過程異常痛苦。尿液中大量的酸也會促使腎臟重新吸收檸檬酸而不是排洩。檸檬酸鹽是一種化合物,可以幫助清除含鈣的結石,也可以破壞其形成。

10

服用補充劑和維生素

有很多天然補充劑和維生素可以幫助人們降低患腎結石的風險,包括:

檸檬酸鉀維生素B6,存在於香蕉、芒果、大豆、鱷梨和大比目魚等食物中其他B族維生素如核黃素、硫胺素和維生素B12維生素D鈣魚油

然而,對於許多患者來說,最好在使用前諮詢醫生或營養師。因為一些補充劑可能會增加一些人的患病風險。

腎結石有多常見?

根據美國國家腎臟基金會的資料,在美國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會在其一生中患上腎結石。男性患病風險約為19%,女性為9%。大多數男性在30歲之後會經歷第一次腎結石。

症狀

小的腎結石可能不會引起任何症狀,而且它們有時會自行排出而不會引起太多不適。然而,中到大的腎結石會引起劇烈的疼痛。症狀通常在結石開始透過泌尿系統時就出現。結石被卡住會導致尿瀦留,這是非常痛苦的。腎結石的常見症狀包括:

腰部持續劇烈疼痛血尿嘔吐或噁心,通常是由於疼痛所致發熱和發冷非常難聞或有異味的尿液混濁尿藥物治療不能緩解的胃痛

治療和何時就醫

如果一個人懷疑腎結石是引起實質性疼痛或不適的原因,去看醫生很重要。雖然大多數人不會出現腎結石的長期結局,但他們可能會非常痛苦,並需要醫療監測。大多數情況下,治療腎結石需要增加液體攝入,服用止痛藥,以及使用降低尿液酸性的藥物。腎結石較小的患者可以回家等待石塊自行排出,而腎結石更大或症狀更嚴重的人可能需要住院。如果結石太大而無法透過或卡在尿道內,則可能需要手術。如果結石周圍已經發生感染,手術取出結石也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 Lieske JC,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2014; 9(12): 2141-2146.

2. Gul Z, Monga M. Korean J Urol. 2014; 55(12): 775-779.

3. Sun Y, et al. Eur J Nutr. 2020; 59(6): 2683-2692.

4. D'Alessandro C, et al. Nutrients. 2019; 11(5): 1182.

3
最新評論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下回測量血壓時該兩隻手臂一起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