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法是中醫治療中八法之一,臨床應用廣泛,最能體現中醫的辨證論治特色,張景嶽釋義:"和方之制,和其不和也",臨床實踐中運用和法治療失眠常取得較好療效。
《內經》曰"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等論述已經奠定了和法的雛形;《傷寒論》所記載之方如桂枝湯、半夏瀉心湯等系調和陰陽、調和寒熱、調和肝脾、補瀉兼施等,已有和法在臨床應用的痕跡;和法之證、法、方、藥始得對應於柴胡證上,成為與汗、下等法並列的治法。而後世醫家又根據臨床實踐擴大了和法的應用範圍,廣泛應用於治療各種病證。
喊著男人和鬧鐘,灰色Yelling man and alarm clock, gray
失眠,中醫亦稱"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目不瞑", 是指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種病證。病因病機主要有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而不寐;或由思慮太過,損傷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有脾胃受損,胃氣失和,陽氣浮越於外而臥寐不安,即所謂"胃不和則臥不安";還有心血不足而致心失所養而不寐;還有因肝腎陰虛,心腎失交而致神志不寧者;亦有因心虛膽怯,暴受驚恐,神魂不安,以致夜不能寐或寐不安者,綜上所述,失眠的病因雖多,但以情志、飲食或氣血虧虛等內傷病因居多,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腎,既存在營衛失和、陰陽失調,又有升降失常、心腎失交。治療上補虛瀉實、平衡陰陽、調和營衛是其根本。
和法在失眠中的應用
陰陽失調,陽不入陰為失眠的主要病因病機,故在治療時調和營衛、調整陰陽,以順應陰陽的平和之性謂之根本,而陰陽的協調與平衡又是透過氣機調暢、氣血和合來維持的。只有氣機的調暢才能保證臟腑功能的協調、陰陽的平衡,故臨床治療失眠時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調暢三焦氣機。
傳統茶道中的中國茶Collection of Chinese teas in traditional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出自《傷寒論》107條,方藥組成有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桂枝、茯苓、大黃、龍骨、牡蠣、鉛丹。具有和解少陽,疏利肝膽經氣之功,少陽調達,則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心神得養,臨床應用時常合用甘麥大棗湯。縱觀全方涼溫並用、升降合用,尤其對症狀繁多,寒熱溫涼並見的老年人效果尤佳。
在失眠的治療中無論是初期的調和陰陽,撥亂反正,還是後期的調整臟腑、調和氣血均將體現了和法的治療理念,均將和法貫穿於失眠治療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