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普通百姓,都聽說過,病從口入。現在,越來越多的身邊人,被各種代謝性疾病困擾,自己和親友們,不是血脂高就是尿酸超標,不是高血壓就是血糖異常。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在熱心地推薦各種各樣的所謂健康飲食方法。得到資訊的人,帶著溫暖的關愛之情,回家跟風嘗試。問題是,健康飲食的核心到底是什麼?跟著別人吃,能起到防病養生的效果嗎?

咱們先來回顧1個營養界的經典個案吧。人類很早就觀察到,海員長期漂在大洋之上,只能吃點麵包和肉,會因為缺少維生素,而患上壞血病,出皮疹,並且因牙周炎而引起口臭,同時,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會發生經常性的便祕。從這個現象看,只吃肉,是會帶來健康問題的。學者們還發現,因紐特人的食物結構中幾乎沒有植物類的東西,卻身體健康。這是怎麼回事呢?

經過仔細研究,學者們發現,因紐特人吃的肉,品種很多,從海豹到鯨魚,還有馴鹿和魚,碰到肉就開吃,會把動物身上能吃的部位全吃下去,吃完內臟和裡面的殘留食物,就啃鹿蹄子,一點兒都不浪費,而且,有時候還生吃。這種吃法,看上去特別酷,關鍵是營養全面,比如生肉裡就有豐富的維生素C,那和咱們吃柑橘的效果是一樣一樣的。後來,有位叫阿特金斯的大夫,在上世紀70年代時,據此提出了新的吃法,阿特金斯飲食法,特點是吃肉減肥,其出發點是降低碳水化合物攝入,減少脂肪儲存。但是,這種吃法在2001年被美國心臟病協會叫停,理由是日常所需的營養物質,特別是維生素和礦物質攝入不足,會增加多種疾病的風險。阿大夫啊,您怎麼忘了提醒大家肉要生吃?

咱們都知道,目前的公共衛生界,是參照來自西方的知識和資訊系統為主流觀點的,健康飲食也是如此。那麼,這個概念到底意味著什麼呢?從源頭而言,西方醫學界對飲食與慢性病風險的關注,始於1955年,那年,美國當時的總統心臟病發作,討論隨之而起。到1977年,參議院弄出了1份報告,呼籲大家要降低總能量的攝入、減少總脂肪以及飽和脂肪、增加碳水化合物。很遺憾,這個號召大家多吃麵包少吃肉的指南,是沒受過生命科學訓練的人想出來的,因此,爭議不斷。隨後,被各種口水噴得受不了,就增加了長達869頁的補充意見。起初的共識只保留了1點,就是減少脂肪攝入。

經過多年的研究,目前科學界形成的共識是,對於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沒有最適合一般人群的特定比例,而且,具體到個人,飲食結構和熱量來源所帶來的影響,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科學認識的基礎上,當前的共識是,提倡對飲食品質的關注,減少攝入加工食品,限制糖和精製穀物的攝入。在此還想提醒大家,所謂共識,是建立在西方人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之上的,那些建議,脫離了具體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換到咱們這兒,是否還有普適性,是需要畫上問號來認真思考的。

在營養與飲食健康領域,個性化,適合具體個人的飲食方案,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以色列的學者曾經研究發現,任何食物的升糖指數都不是固定值,而是因人而異的,即使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個體之間的代謝狀況也有區別。吃下去同樣份量的炸麵包片,有些人的血糖會快速升高,有些人卻不會有血糖波動。更深入的研究則發現,咱們人類的個體間的腸道菌群差異很大,因此,代謝狀況千人千面。跟著別人的經驗吃,很難取得相近的健康收益,他人之蜜糖,也許就是自己的砒霜。

健康飲食,除了膳食結構,吃下去什麼品種的食物,會影響代謝,餐量和頻率的調整,也會帶來不同的影響。總體而言,過分貪吃或者嚴格限制飲食,都不是健康的吃法。膳食結構,除了要考慮能量和營養元素的攝入外,還要考慮食物對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腸道微生物是利用營養的關鍵條件,而且,其代謝產物也會對生理過程產生影響。就是說,吃什麼,吃多少,要以自己的腸道狀況為參照,適合自己的,才可能是最好的。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以科學與人文視角觀察健康,包括快報、細節、提醒、釋疑、觀察、觀點、史話、逸事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巨集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健康早班車# #清雲計劃#

最新評論
  • 不吃早餐與膽結石的關係:真相大揭秘,還有其他健康影響
  • 降尿酸,吃點什麼靠譜?這3種天然食物,多吃沒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