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健康>

有個41歲的女性朋友來諮詢,她以前血壓正常,最近偶然測得血壓120/90-95mmHg, 她有高血壓家族史,她想知道她血壓算不算高?是不是需要吃藥?

高血壓是一種高發疾病,在美國,參照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CC/AHA)提出的新診斷標準高血壓定義為正在使用降壓藥,或者收縮壓≥130mmHg和/或舒張壓≥80mmHg,其患病率在20歲及以上成人中為46%,這相當於美國成年人中約有1.03億高血壓患者。全球患病率相似。當然這個標準很多人甚至專業醫生認為太嚴格苛刻,即使按照舊的寬鬆的標準如果以收縮壓≥140mmHg、及或舒張壓≥90mmHg作為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目前全球範圍內高血壓患者已經超過10億。到2025年,全球高血壓患者數目要攀升到15億——成年人群中,25%-30%左右的人有高血壓,或者說,3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高血壓。

如果按照這個新的指南:以≥130/80mmHg為高血壓的定義,那麼,目前美中兩國成年人接近一半都是高血壓。——這個問題有很大爭議,為什麼新版的標準這麼嚴格?證據在哪裡?有不少中美兩國的專業心血管內科醫生認為新標準的證據是來自於2015年發表的一個叫SPRINT 的試驗資料,恰好這個試驗SPRINT和新指南的主筆之一是同一人,因為除了這個試驗的結論和新指南的定義有一致性外,當時那段時間發表的其他研究沒有這樣的結論。這個試驗在一個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進行(平均收縮壓139mmHg),研究降壓治療的最佳目標,結果發現,降壓目標為120 mmHg 組的病人,其心腦血管病發生率和死亡率低於降壓目標為140mmHg組,但我們受過循證醫學專業訓練的醫生,通常都養成了“Critical thinking,批判/辯證思維能力”,即使你是什麼全世界的權威,我還要具體看你的試驗是怎麼設計進行的,中間有沒有Bias偏倚因素會造成你的結論不可靠,這也是我後來去了外資醫院,每個月做的Journal Club上的培訓內容,拿兩篇還不錯的專業類雜誌的文章,參加的醫生“使勁”利用自己學到的流行病,統計學,循證醫學原理跟文章試驗設計較勁——“挑刺”,我認為這對於醫學的發展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人都迷信權威,怎麼可能有新的突破?持反對意見的專業的心內科醫生認為這個試驗SPRINT入選的病人絕大多數(>90%)在進入試驗前就已經在服用降壓藥(平均每人服降壓藥1.8種),所以拿本來就是心血管的高危人群身上做的試驗結論外延到我們地球上其他普通風險人群,這結論能靠得住嗎?另外一批正方觀點專家認為,降低診斷標準會有助於提高大眾對高血壓的預防和治療意識,高血壓門檻放低,初衷是警醒更多血壓已經升高明顯超過120 的年輕人群,及早採取生活方式改變,延遲血壓進一步升高的過程,早期預防高血壓及相關的併發症。“神仙(專家)打架(互掐)”,吃瓜群眾的我們已經搬好了小板凳,精彩大戲靜待幾年後這個結論接受更多臨床試驗的檢驗,時間會證明一切。

儘管那個新診斷標準的故事很八卦,但目前從北美我們這些醫療機構的實際診療中,大多數醫生還是沿用舊的標準,貌似新標準還缺乏說服力沒有深入人心。但超過新標準但低於舊標準的你也不要沾沾自喜,還是要關注自己的血壓狀態,因為我們的血壓水平和年齡增加,血脂,血糖狀態都是相關聯的。

針對這位朋友的問題我的回覆是在正確測量血壓的前提下,多次在家測量血壓平均值如果仍然是這個數字的話,那不管你參照舊的或者新的標準都達到了高血壓病的診斷。注意前提有兩個:第一你測量的方式正確(這個話題只能今後另開一貼了,因為內容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的完的,不是賣關子啊,Professional的東西就這麼囉嗦繁雜,不然學醫的人為啥很多聰明絕頂呢);第二是不是多次測量的平均值,如在運動完測的血壓高,或者跟老公老婆孩子吵架後測百分之百也高,疼痛刺激,驚恐緊張焦慮的一過性刺激,可能這些都會讓你血壓一過性升高,這些都不算,除非你天天受這些刺激天天平均血壓都這麼高,那你算是達標了:(

還有的人平常在家血壓不高,去了醫院見醫生就高,這叫“白大衣”高血壓,無需治療。

還有的時候平均血壓到底高不高,不是太能說的明白,我們可以選擇更加準確的動態血壓監測準確記錄24小時的血壓變化,這種監測可判定或證實白大衣高血壓和隱匿性高血壓,也可用於確證家中自我監測測定的正常血壓讀數,還能可靠測定夜間血壓,還有一些特殊情況也是推薦用這種方式記錄血壓的波動情況:

●疑似發作性高血壓(如,嗜鉻細胞瘤)

●評估已知有明顯白衣效應患者的治療效果(即,血壓控制情況)

●使用降壓藥物時出現低血壓症狀

●難治性高血壓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

當確定有高血壓後還需要排除一些由於其他疾病導致的繼發高血壓,尤其在一些不該這個年紀得高血壓的年輕人,比如由於服用某些藥物(避孕藥,抗抑鬱藥等),原發的腎臟/腎血管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打鼾明顯,肥胖病人尤其注意),嗜鉻細胞瘤,其他內分泌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異常,主動脈縮窄是幼兒繼發性高血壓的常見原因,原發性鹽皮質激素過量引起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等。

高血壓的主要不良結局在於損害人體重要器官如腦卒中、心力衰竭、冠心病和腎功能不全(尿毒症),高血壓眼底疾病損害視力。所以發現高血壓後我們需要控制血壓到一個合理的目標範圍以降低出現併發症的風險。對於這類輕度血壓升高,首先的管理措施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果透過非藥物的途徑不能將血壓降至目標理想血壓,可以考慮先加用一種降壓藥,同時檢測服藥後血壓的狀態。

生活方式的調整包括飲食和運動等方面:

限鹽飲食–可靠的試驗顯示,適度減少鈉攝入可使血壓分別降低4.8~2.5mmHg(收縮壓,上壓)和1.9~1.1mmHg(舒張壓下壓),研究發現透過限制食鹽攝入不僅僅是降低這麼幾個毫米汞柱的血壓值,而是可以降低中風心梗的風險。因此指南里推薦有高血壓的患者減少膳食裡鈉(鈉是食鹽也就是氯化鈉化學結構的主要元素之一)的攝入,每天降低至2.3克鈉或者6克食鹽(氯化鈉),進一步降低鈉攝入理論上對血壓的影響更大,但有點難以實際辦到。說到這裡我想起我一個非常有毅力的女病人,她因為有家族史有高血壓遺傳易感基因攜帶,靠近40多歲就診斷高血壓,但只是臨界水平,初期她用了降壓藥物,後來她開始健身控制體重,每天嚴格限鈉攝入,甚至連醬油都不用,後來擺脫了藥物,完全靠生活方式的調整達標,她的血壓對鹽的攝入非常敏感,有時攝入鹽量一增多血壓就會過線,她對自己非常嚴格,甚至有時會懊悔吃多了醬油,我這時也會勸她,你已經做的很好了,如果感到確實辛苦,可以加點小劑量的藥,但這位姐姐非常勵志,以至於後來我每次做菜倒醬油(其實醬油的標籤看看含鹽量你會被驚訝到)的時候都會想起這個“榜樣”,我提這個典範是想說透過限鹽這個步驟就可以將一些臨界狀態的血壓控制達標。

當然除了限鹽以外,還推薦飲食模式的調整,推薦DASH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模式,這種模式是增加蔬菜、水果、低脂奶製品、全穀類、家禽肉、魚肉和堅果的攝入,而少攝入糖類、含糖飲料和紅肉。DASH飲食模式使血壓降低了6/4mmHg。

除了怎麼吃有講究,怎麼動也有講究,運動有利於放鬆減少體內升血壓激素等調節因子的分泌,有氧運動可分別使收縮壓和舒張壓平均降低4-6mmHg和3mmHg,抗組訓練也可能有這一作用,且獨立於體重減輕。推薦每週不少於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什麼是有氧,阻抗運動,後續我會單獨再講一節。總之慢病管理是個系統工程。

限制飲酒,酒精攝入增加導致跟高血壓的發病率顯著增加,況且最近的強證據顯示,酒精也是一種致癌物。

總結不管哪種高血壓標準,都提示我們成年人關注自己的血壓水平,如果發現有高血壓,需要及早開始干預,干預不一定從藥物開始,輕型的尤其臨界值首選從生活方式調整開始。 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考慮加用藥物,藥物治療期間,繼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減少對藥物的依賴。

最後我想說的是人到中年後,血壓,體重,血糖,血脂管理好,給自己的老年打好底子,才能遠離心梗,腦梗這些老年病。祝大家都擁有通暢有彈性的血管和理想的血壓。

7
  • 孕期如何控制饑餓感
  • 五大調理內分泌的辦法,不知道你做了幾個呢,快快都做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