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三期發文預告:麻黃湯、白虎湯、麻石杏甘湯。
發文規則:週一、週三、週五發“深入淺出講傷寒”系列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現代科學語言解讀中醫方劑背後的機理及適用範圍,幫助讀者建立系統的中醫思維,不同層次都能有收穫及心得。為把道理講清楚,每篇文字都會較長,適合慢慢品味。建議學習完《邁入中醫之門》系列後,再進入本系列學習。
從本篇開始,我們開始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的主要著名方劑進行逐一解讀,先從桂枝湯開始對涉及到的藥物進行較為仔細的講解和舉一反三。
桂枝湯在《傷寒論》中原意是治太陽中風: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人體依靠呼吸、合理的飲食、攝入水、遵守自然規律,五臟六腑良好的運作下形成有形的營血和無形的衛氣兩種能量,有形的陰血和無形的陽氣按照自然規律執行在身體的五臟六腑和體表。循行在人體表面上看不見的能量,起著保護人體與外界“隔離緩衝”的“氣”稱作“衛氣”,流動在人體體表脈管和毛細血管中滋養人體的有形的津液和血液稱作“營氣”。當人體體表的衛氣不夠充足時,外界的風邪很容易入侵到面板令人體的毛孔“洞開”,人體毛孔開合失調“洞開”後,體內的陽氣帶動人體的津液外出流汗,過量流汗會進一步損失人體的津液和陽氣。所以就出出現“陽氣浮、陰血損失虛弱”的現象。人體的肺主管皮毛,肺的臟器、經絡和面板毛孔一起構成了人體的“呼吸和通風”系統,屬於太陽系統重要組成部分,肺的呼吸功能除了保障將空氣和能量流經身體向身體提供氧氣,呼吸功能還確保了人體能量單元從內到外的宣發機制,肺的宣發和呼吸作用確保了人體的面板毛孔“開合自如”,風邪入侵後會破壞人體毛孔的正常開合,肺連著人體的鼻子和面板,所以會出現“鼻鳴”和怕風的感覺,肺的“開合”作用連線自然界,開合失調後會導致氣機不能正常肅降產生“乾嘔”的感覺,這種情況採用桂枝湯來對治。
桂枝湯的組方為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五種藥。
1. 桂枝:《神農本草經》曰:牡桂,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生山谷。
桂枝,主要產生於我國的廣西和廣東,為桂樹的嫩尖,桂枝的氣味聞起來是辛溫發散向外的,所以桂枝具有從內向外宣發的特點,這個特點決定了桂枝具有溫暖發散、祛溼,溫暖疏通血脈和關節,可以調動體內的元氣和津液向體表和四肢擴散的特點。當人體津血的宣發和流動機制出現異常時,巧妙的使用桂枝可以疏通血脈,將體內的津血帶動到體表可加強體表系統的津血的供應和迴圈,加強津血對錶系統的滋養,同時加強體表的防禦能力。但從另外一個方面講,桂枝是消耗人體津血的,如果體內的元氣和津液不足時,錯誤的使用桂枝則會導致將人體的元氣和津血透支,造成不良的後果。
桂枝湯的“君藥”是桂枝,其目的是依靠桂枝辛溫發散的特點將體內的元氣和津液調動到體表去驅趕風邪,同時達到滋養體表和提高體表防衛能力的目的。
2. 芍藥:《神農本草經》曰: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痺,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生川穀及丘陵。
芍藥,即我們通常所見的芍藥花的根莖,芍藥的味道是酸苦的,因此具有收斂的作用,與桂枝宣發“外衝”的力量相反,芍藥的特點更偏向於內收,這個特點決定了芍藥主要是用來“蓄積”和“收藏”能量的,芍藥的內收作用屬“陰”,可以起到滋潤和養陰的效果,芍藥內收的作用可以讓體表的津液回到五臟六腑中來,因此有滋養五臟六腑的作用,“收斂”的過程也可以疏通人體血脈中的阻滯和“血痺”。
芍藥與桂枝合用,透過“向外宣發”和“向內回收”的作用組合,可疏通人體的津血向外擴散和“迴流”的通道,加強人體津血在身體的迴圈和流動,加強體表的津血的滋養和強化體表系統的功能。
3. 炙甘草:《神農本草經》曰:味甘平。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創,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川穀。
炙甘草的味道是甜的,從生活經驗中我們可以發現,甜的味道具有吸收水分,滋補津液的特點,同時甜味中含有的糖分也是營養物質,可以增長力氣和生長肌肉。
毒性的物質的特點往往是峻猛的,因此炙甘草甘緩的特點有解毒的功效。
炙甘草的這兩個特點可以起到滋補人體津液、補充能量和調理腸胃的的作用。
人體的腸胃納受穀物,消化水谷後,靠心肺的動力輸出無形的衛氣,衛氣溫暖和滋養人體的肌肉關節,從內向外宣發正氣保持毛孔的開合。人體中的營氣來源於吸收消化食物變化為津血,得了太陽中風的症狀通常與腸胃功能不強有關係。炙甘草配合桂枝和芍藥,可起到強化腸胃,滋補人體津液和補充營養,為營血化生提供來源。
4. 生薑:《神農本草經》曰: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溼痺,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生川穀。
生薑的味道是辛辣溫熱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生薑有發汗散寒的作用,生薑的這個特點具有驅散寒邪和鼓舞正氣的作用,出汗可加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將多餘的水液通過出汗排出人體,因此生薑有祛水祛溼的功效。生薑溫熱的作用可加強腸胃的運動和迴圈,因此生薑還具有強健腸胃和消食的作用。生薑與桂枝、芍藥、炙甘草組合使用可強腸胃的運動和加強人體的氣血向體表運動。
5. 大棗:《神農本草經》曰: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肋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久服輕身長年,葉覆麻黃,能令出汗。生平澤。
大棗的味道是甜的,其甘緩滋補的特點和炙甘草有相似的地方,但大棗的滋補作用更強,保留水分和滋補津液的特點更明顯,而且大棗有典型的補益津血的效果。人體的“精神”由氣血化生,因此,大棗有安神的作用。
實際上,從更嚴格的角度來看,任何的中藥並不具備直接的滋補效果,所謂的造血,實際上是給身體創造一個造血的環境而已。
桂枝湯的五味藥中,桂枝作為君藥,其辛溫發散的作用向外負責將人體津血向體表調動,芍藥酸味內收,對桂枝生髮的力量做補充,兩者組合可以疏通血脈,加強迴圈炙甘草調理腸胃,加強營血的供應,生薑發散確保津血向更末端分支的靜脈毛孔擴散,大棗可以補益津血,還可以固持住腸胃的水分並且滋養津血,不至於因為藥性過於發散而導致腸胃虛弱。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到,桂枝湯總體的作用是從內向外發散的,可強化人體表系統的功能和滋養血脈,加強人體的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在這個過程中對人體腸胃有修復和補益作用。但是如果元氣太虛,桂枝湯則不能使用,其發散的作用會導致氣血向體表擴散而造成內部五臟六腑虛弱。
弄清楚了桂枝湯的機理,就可以舉一反三的加減、化裁使用桂枝湯。仲景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有很多的組方是從桂枝湯的原理演化出來的:
1、 桂枝湯加附子。附子是一味辛溫的藥,在桂枝湯中加附子相當於“加強版”的桂枝湯,藉助桂枝湯發散的作用將附子溫熱的力量帶到身體的脈絡和體表系統,可用來祛除肌肉骨骼中的寒邪,廣泛的使用在因寒邪、風溼導致的骨骼、肌肉痠痛等症狀。
2、 桂枝湯去芍藥。芍藥的力量是酸斂回收的,當體內宣發的力量嚴重不足時,出現了脈促胸滿的時候,去掉酸斂回收的芍藥。如果還有畏冷怕寒的情況,就再加附子加強宣發的力量。
3、 桂枝湯加葛根。人體背部主要是足太陽膀胱經經過的地方,足太陽膀胱經是水液在體表流通的通道,寒邪入侵背部很容易導致水液凝結在膀胱經中令人感到“項背強几几”的感覺。葛根的作用是可以“解肌”,將肌肉中的水分調動出來,桂枝湯的發散力量可以加強從內向外的能量宣發,滋養面板,可以將葛根的力量帶到面板表面。解除背部強硬的感覺。
4、 桂枝新加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桂枝湯的作用具有發散和滋養人體表系統津液的作用,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重芍藥可將桂枝湯的作用範圍向內回收,人參具有補氣益津的作用,可加強對身體肌肉血脈的滋養,可廣泛用來治療身體因津血匱乏的肌肉疼痛。推而廣之,而廣泛用來治療面板乾燥、銀屑病、白癜風等多種因肌膚營血不足的疾病。
5、 小建中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增加一倍芍藥的量,就可以將桂枝湯發散到體表的作用力量回收到腸胃,依靠桂枝和芍藥的組合力量疏通腸胃被鬱結的血脈,調和陰陽,同時用生薑、炙甘草、大棗來滋養腸胃。
6、 桂枝湯加天花粉。天花粉具有較強的生津的效果,而且具有消腫排膿的效果。《神農本草經》說,“主消渴,身熱,煩滿,大熱,補虛安中,續絕傷。”人體如果發汗和津液流失過多會導致所謂的“身體強,几几然”,即“痙病”,主要的原因是脈絡津血損傷過多不能滋潤身體。這時借用桂枝湯宣發發散和滋養經脈的力量將天花粉“帶到”身體的脈絡當中,起到滋潤身體和滋養營血的目的。
7、 桂枝湯加龍骨和牡蠣。如果使用了較強悍的治療方式,譬如過多的發汗、艾灸、驚嚇導致陽氣受損,心臟由內向外宣發的力量受損。用龍骨和牡蠣來震懾心神,用桂枝湯宣發的力量來恢復心臟向外宣發的力量。
人體的體表系統是人體陽氣作用範圍最大,陽氣宣發到最外層和陽氣最充足的系統,表系統的呼吸宣發作用對人體的氣機升降起著主導作用,如果身體正氣不足,人體的元氣不能充分宣發到表系統,太陽表系統“開闔失調”,則人體很容易氣機“憋住”而升降不利,出現失眠、焦慮、嗝逆等多種症狀。人體的“表裡”是相互影響的系統,桂枝湯的機理,可舉一反三的拓展到表系統宣發不足導致的很多疾病。
(2)如果你想學習自學中醫,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長期關注與學習的心理準備,認真學習文章與影片,這樣你才能逐步成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師,有效的應對日常常見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國。
有人問為什麼不教一些偏方,或者快消方法,在此答覆如下:
作為醫者,最大的期望是大家不要把自己的健康外包給醫院或者他人。
自己懂自己明白,才不至於有病亂求醫,才能避免過度醫療對身體的傷害。
更多文章,請到本號文章中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