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檢查是胃癌患者在就診過程中常見的檢查專案,其中「出鏡率」最高的當屬血常規和腫瘤標誌物的檢查了。篩查確診、住院前後、用藥期間、複查隨訪,哪個環節都少不了他們來「把關」。
今天科普君就給各位覓友普及一下血常規和胃癌相關腫瘤標誌物的知識,讓大家輕鬆看懂檢查單。
血常規很多時候,醫生會讓接受放、化療的胃癌患者頻繁的進行血常規檢查,血常規雖然是最簡單、最常見的檢查,卻與胃癌的治療、預後存在關係。對於部分腫瘤患者來說,很多時候往往因為血常規中的某個指標高了或低了而無法按照既定計劃進行治療。
例如,放化療均可導致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最直觀的表現就是血常規結果。其最先表現出來的是白細胞下降,之後還會出現血小板、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下降。這些結果直接影響了患者是否需要升白、補血或者暫停放化療。
白細胞——外敵防禦者
白細胞就像我們人體的「保鏢」,當病菌侵入人體體內時,白細胞能透過變形而穿過毛細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
但胃癌患者的新輔助化療以及手術後的輔助化療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導致白細胞降低,引起免疫力下降。
因為化療藥有不分敵我的弊端,白細胞降低就是在殺害敵人的同時把好人也誤傷了,這是目前仍沒有辦法規避的副作用。
如果化療後白細胞計數<2×10^9/L或中性粒細胞絕對值<1.5×10^9/L,為了避免感染,醫生會暫停治療,給患者打「升白針」,發動骨髓拼命生產這類細胞,趕緊補充上來……
血紅蛋白——貧血風向標
血紅蛋白是提示體內有無貧血的重要指標,研究表明,大約50%的惡性腫瘤患者發生腫瘤相關性貧血(cancer related anemia,CRA),而在腫瘤晚期及接受放、化療的患者中,CRA的發生率則高達90%。
腫瘤相關性貧血是指腫瘤患者在疾病的發展及治療過程中發生的貧血,是惡性腫瘤的常見併發症之一。
引起 CRA 的原因可以歸為兩大類:
腫瘤本身所致:消耗過多,機體的營養吸收障礙,失血,骨髓轉移等;腫瘤相關治療所致:化放療引起的骨髓抑制,腎功能不全等。腫瘤相關性貧血不僅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由於組織缺氧會使患者出現放化療抵抗,從而影響預後。
當血紅蛋白 < 60g/L 或臨床急需糾正缺氧狀態時,或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慢性症狀性貧血時可考慮輸血治療。
當血紅蛋白未低於 80g/L,暫不需進行輸血治療。可以及時的補充一些紅肉、動物肝臟、動物血等富含血紅蛋白鐵的食物,並及時做好監測。
血小板——凝血維修隊
正常情況下,血小板在我們的血管裡隨波逐流。但是一旦我們的機體出現了血管破損、出血等危急時刻,它就會立刻收到指令變身一個「小刺蝟」,用它尖尖的刺,錨定住血管破損處,然後犧牲自己,變身一攤膠水,修補血管破損處。因此,血小板就是我們血管裡流動的「萬能膠」,隨時準備犧牲自己去填窟窿。
正常情況下,人體有(100~300)×10^9/L個血小板。血小板太多或者太少都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如果血小板太少,就會導致止血功能的缺陷,發生出血。如果血小板太多,則會導致血栓的形成。
胃癌患者血小板下降主要是治療方式尤其是放化療導致,血小板減少可能會引起腫瘤出血或加劇出血傾向。此時需要醫生根據血小板下降幅度予以升血小板的藥物,大家需要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
血常規報告只是醫生診斷病情的依據之一。在胃癌患者的診治過程中需要多個專案結合起來,結合實際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出準確的診斷。
腫瘤標誌物腫瘤標誌物(tumor markers,TM)是在腫瘤發生和增殖過程中,由腫瘤細胞本身合成、釋放,或由機體對腫瘤細胞反應而產生的標誌腫瘤存在和生長的一類物質。
檢查相應的腫瘤標誌物能夠幫助腫瘤的篩查、診斷、預後以及檢測腫瘤復發。下面就來看看胃癌都有哪些常見的腫瘤標誌物。
1
CEA
癌胚抗原(CEA)是最常見、最廣譜的腫瘤標誌物,幾乎所有的腫瘤患者都會查這個腫瘤標誌物,對於胃癌的診斷價值特異性不強,但有助於檢測多種腫瘤的復發、轉移,判斷預後。
此外,一些正常組織也會分泌少量CEA,吸菸人群的CEA也會略微升高,還有一些良性疾病也會導致CEA升高,因此CEA升高不一定就是腫瘤復發。但如果CEA呈幾百、上千的升高,一定要警惕。
2
CA19-9
糖類抗原(CA)19-9是一種常用的血清腫瘤標誌物,在胃癌中陽性率為21.7%-40.5%,與CEA聯合檢測時陽性率可達70%,可提高胃癌診斷的特異性及敏感性,同時可作為惡性腫瘤預後判斷和療效評估的指標。
3
CA72-4
糖類抗原(CA)72-4在胃癌中的陽性率為21.43%-59.1%,其可以隨著胃癌的進展而升高,可用於胃癌的隨訪和復發檢測。
4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胃黏膜分泌產生,檢測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濃度可以作為監測胃黏膜狀態的手段之一。胃蛋白酶原的水平越低,說明胃黏膜的萎縮越嚴重,可作為胃癌診斷的一個輔助指標。不過,胃癌患者術後由於胃壁的切除,常伴有蛋白酶原減低,這為正常現象。
雖然,腫瘤標誌物對於腫瘤有一定提示作用,但偶爾一次超過參考值,並不能說明腫瘤是否發生或復發,只有多次的動態監測結果才能被稱為「有意義」,在檢測病情時聯合影像學檢查會更全面,如果要確診,病理結果才是「金標準」。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血常規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體的狀態,腫瘤標誌物也不能為腫瘤是否發生或復發等給出明確的答案,一定要結合影像學檢查和病理結果綜合分析。所以當血液檢查結果出現異常時,不必恐慌,及時就診複查才是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