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張女士患上了“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那時的她,周身浮腫,疲乏無力,胸悶氣短,嗜臥懶動,動則氣喘,聲音嘶啞,畏寒肢冷;雖經服用“優甲樂”等藥,病情有了明顯改善,但隨著藥量的不斷加大,又出現了心悸、失眠、頭痛、心律失常、頻發心絞痛、肝功能異常等副作用;若減少藥量則“甲減”加重,求助於中醫治療。根據上述症狀,結合舌質胖大﹑盈口、隱青、舌邊齒痕、苔白滑、脈沉澀等特點,中醫診為浮腫。辨證屬脾腎陽虛,溼瘀不化,氣機閉阻。施以溫陽益氣、化瘀利溼法治之,並漸減“優甲樂”用量至最佳療效。經過3個多月的治療,上述的甲減症狀得到有效控制。
近年來,像張女士這樣的甲功減退症患者有明顯增多趨勢。本病是各種致病因素導致甲狀腺組織破壞、萎縮或功能障礙、造成甲狀腺素合成與分泌減少、基礎代謝率降低而引起的全身性代謝減低綜合徵。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是治療本病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大部分患者需要終生服用。但 由於該病是全身性代謝功能減低性疾病,常伴有多系統損害,尤其是伴有心血管疾病及老年患者,對甲狀腺素類藥物常不能耐受。因此,能否將激素用量降到最低,不良反應降到最小或抵消其不良反應,又能充分發揮有限藥物的最大效能並保證療效,我們透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本病依其臨床表現當屬中醫“虛勞”範疇,以脾腎陽虛為主。病因可由先天稟賦不足、後天失養、久病致虛、藥物影響、放射線損傷或甲狀腺手術失當等引起,以致精氣內奪,陽氣大傷。病初,多為脾腎氣虛,繼則由脾及腎引起腎陽不足、命門火衰,不能溫煦於五髒,尤其是心脾;致心陽不振,瘀血無力,日久必有瘀血內阻;脾虛,則健運失職,水溼內停,並蓄於五髒六腑、四肢百骸,泛於肌膚,甚則陽損及陰。
其發病關鍵在於脾腎陽虛、命門火衰。本著“損者益之”和“形不足者,溫之以氣”之要旨,針對發病機理,自擬二仙參芪湯(仙茅15g、仙靈脾20g、黨參20g、黃芪50g、茯苓20g、澤瀉20g、白朮20g、蒼朮20g、生地15g、川芎15g、桂枝15g、炙甘草10g、木香10g、厚朴10g),配合少量甲狀腺激素治療本病。意在使脾氣得健,元陽得復,溼瘀得化,脈絡得通,則病自愈。方中仙茅、仙靈脾、黃芪能補腎壯陽,溫煦五臟,化溼行瘀,為主藥;黨參、茯苓、澤瀉、白朮、蒼朮能益氣健脾,昇陽除溼輔君藥,為臣藥;桂枝、炙甘草、生地、川芎能溫振心陽,祛瘀通絡,且生地兼有養血滋陰,以取“陰中求陽”之意,為佐藥;木香、厚朴能理氣以除脾土之壅鬱,為使藥。諸藥伍用,溫陽益氣,化瘀利溼,通暢血脈以治其本,配合甲狀腺激素以治其標,則標本兼治,相得益彰。
從臨床治療結果看,與純西藥組相比,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症狀改善顯著且快,增高的TSH(促甲狀腺激素)下降幅度增大。表明溫陽益氣、健脾補腎藥物有提高甲狀腺激素水平的作用。其機理可能與本方藥能促進殘存之甲狀腺合成和分泌甲狀腺素、提高基礎代謝率、促進甲狀腺本身結構的發育和修復、增加甲狀腺對TSH的反應敏感性、調節免疫機能、提高靶細胞對甲狀腺素的生物效應有關。
肉桂鹿角膠湯治療甲減伴甲狀腺腫大
組成 肉桂10g,鹿角膠15g(烊化),肉蓯蓉10g,熟地15g,青皮10g,浙貝母20g,海浮石20g,海藻20g,夏枯草15g,白朮15g,茯苓15g,莪術10g,紅花10g。
功能 溫補脾腎,行氣化瘀,化痰軟堅,散結消癭。
主治 甲減伴甲狀腺腫大,症見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身腫,舌淡暗,脈遲緩。
用法 除鹿角膠烊化外,餘藥浸泡半小時後,水煎2次,共取汁400ml,早晚餐後各服200ml。
方解 :甲減伴甲狀腺腫大,屬中醫學“癭病”範疇。正氣不足,或甲亢過用寒涼,或用西藥失治,或外邪直入少陰,致腎陽虛衰;加之憂思惱怒肝氣鬱結,致使氣滯、血瘀、痰凝,肝氣橫逆挾痰瘀循經上行於喉頸部,凝結壅滯成塊為癭。故本病病機特點是正虛邪實,虛則脾腎陽虛,實則痰血凝滯。治當溫補脾腎,尤以溫補腎陽為主,行氣活血、化痰軟堅散結為輔。方中肉桂、鹿角膠、肉蓯蓉、熟地,壯陽溫腎以生少火元陽,加用熟地者,旨在“陰中求陽”;白朮、茯苓健脾益氣、淡滲利溼,以復後天運化;青皮、莪術、紅花、浙貝母行氣血化痰瘀;海浮石、海藻、夏枯草化痰軟堅、散結消癭。諸藥合用,溫腎健脾治其本,行氣活血化痰軟堅治其標,標本兼顧,補瀉兼施,但總以溫補腎陽治本為主。甲減為典型的陽虛證,而陽氣生成源於腎,腎為先天之本,內寓元陽真火,是一身陽氣之根本,人體五臟之陽皆賴腎中陽氣以生髮,故甲減之陽虛,其根在腎,其治也在腎,溫補腎陽是治療的關鍵。
加減 腰背冷涼,心動過緩者,加制附片、麻黃、細辛;肢腫者,加澤蘭、澤瀉、防己、益母草;甲狀腺腫大堅硬者,加蜈蚣、制鱉甲、穿山甲;便溏者,加炮姜、薏苡仁、扁豆。
臨床運用 甲減伴甲狀腺腫大,用本方加減,堅持長期服用治療,多可取得較好療效,能逐步恢復甲狀腺功能,安全有效,無任何毒副作用。若少加優甲樂,其效更佳。
治甲狀腺功能低下有方
甲狀腺功能低下(甲減)病人,一般以全身腫脹,精神萎靡,肢體痠痛,倦怠嗜睡,心悸氣短,畏寒納呆,手足厥冷,舌潤,脈沉弱或沉遲為主症。中醫辨證多為脾腎陽衰,治療一般以補腎為主,效果滿意。現代生理研究也發現,腎陽虛患者,T3(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4、(甲狀腺素)TSH(促甲狀腺生成素)水平明顯降低,而溫腎助陽藥可以促進甲狀腺合成、分泌甲狀腺素,穩定調節血液中的含量。
病例:李某,女,48歲,甲狀腺功能亢進術後,引起甲低3年。中西醫多方治療,效果不佳。病人肢體浮腫,四肢厥冷,面色蒼白,毛髮乾枯脫落,心悸氣短,納呆腹脹,尿少,每24小時400ml,舌體大,有齒痕,舌質淡紫,苔白厚,脈沉而無力。化驗,T30.69mg/ml,T4為2.47mg/ml,TSH53.8mg/ml。中醫診斷為“陰水”辨證為脾腎陽虛,水溼不化,血脈瘀阻。處方:附子15g(先煎),茯苓、白朮、澤瀉、麥冬、丹參、益母草、桃仁、豬苓、紅花、赤白芍各20g,紅參15g、五味子15g。服藥28劑,浮腫基本消退,加五加皮、防己、防風各20g,除惡務盡,加強利水祛溼主力。病人先後服藥60餘劑,諸症消除,一如常人,複查甲功也在正常範圍內,遂停藥。
本例病人為典型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溼,同時伴有血脈瘀阻,故方用真武湯、附子湯為主,加丹參、赤芍、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品,佐以麥冬、五味子滋陰斂陰,同時防止術、附剛燥傷陰。剛柔並用,故收效滿意。經過大量臨床實踐,張教授發現,中醫治療甲狀腺疾病,不同於西醫單純激素治療,比如對於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橋本氏病)為自身免疫性病,臨床表現往往為甲亢、甲減交替出現,中醫治療不僅可以有效改善症狀,而且能夠雙向調節體內激素水平,在臨床上應注意體會。
甲減病人飲食宜忌---宜溫補,忌寒涼
中醫認為,陽氣有溫煦機體、促進氣血執行的作用,陽虛則寒。甲減患者怕冷、喜熱、乏力,多屬中醫的陽虛,適宜溫補。在肉類食品中,羊肉、狗肉、鹿肉、牛肉等性屬溫熱滋補,適宜甲減患者在冬季食用。從現代醫學角度講,蛋白質攝入不足時,甲狀腺功能有低下趨勢,供應足夠的蛋白質和熱量,能改善甲狀腺功能。蔬菜中韭菜、山藥可以溫陽健脾,瓜果類中胡桃肉可以補腎溫陽,甲減患者宜多食用。但寒涼生冷之品如冷飲、苦瓜、西瓜、菊花茶等則少吃為好。
碘是製造甲狀腺激素的原料,海產品含碘豐富。甲減患者甲狀腺激素不足,多吃海產品既可以促進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還有軟堅散結作用,對抑制甲狀腺腫大和結節有幫助。因此,甲減患者宜食用海產品如海參、蝦、牡蠣、海帶、紫菜等。但螃蟹性涼不宜多吃,我們平時吃螃蟹蘸薑末也是為了避免其寒性。由於甲減患者胃腸功能減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食用海產品最好清蒸,不僅能保持味道的鮮美,還避免油膩,減輕胃腸負擔。
宜低鹽,忌偏鹹
甲減患者由於黏液性水腫常常手足腫脹、身體發胖,鹹的食物會引起水、鈉瀦留而加重水腫。雖說甲減患者不像腎病患者那麼嚴格要求限制食鹽的攝入,但也要少吃偏鹹的食品如醃製的鹹菜等。
甲減中醫分型與治法
脾腎陽虛
患者表現為:神疲乏力,嗜睡倦怠,記憶減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冷,畏寒肢冷,面板乾燥脫屑,毛髮乾枯易落,便秘,全身浮腫,舌苔白膩,男子陽痿,女子月經不調,舌淡體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沉細或沉遲。
[治法] 健脾溫腎。
[方藥] 四君子湯合右歸丸:附子12克(先煎),肉桂7克,杜仲16克,山萸肉12克,菟絲子15克,鹿角膠35克,熟地25克,枸杞子12克,當歸12克,黨參16克,白朮12克,茯苓25克,炙甘草7克。
心腎陽虛
患者表現為:心悸心慌,胸悶憋痛,神倦嗜臥,形寒肢冷,舌淡嫩,苔白水滑,脈沉遲或結代,可見頭暈耳鳴耳聾,腰膝痠軟,男子陽痿,女子月經不調。
[治法] 溫通心陽,補腎益氣。
[方藥] 桂枝甘草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桂枝12克,炙甘草12克,制附片12克(先煎),肉桂4克,熟地25克,山萸肉12克,淮山藥25克,茯苓25克,澤瀉12克,丹皮12克。胸痛加川芎12克,薤白12克,鬱金12克,元胡12克;神倦乏力加炙黃芪35克。
陽氣衰竭
此型常見於黏液性水腫昏迷的患者,表現為神昏肢厥,皮溫下降,聲低息微,肌肉弛張無力,舌淡體胖,脈微欲絕。
[治法] 振奮陽氣、救逆固脫。
[方藥] 四逆湯:制附片12克(先煎),乾薑12克,人參12克,炙甘草12克。